泉州的边三轮和其它地方不同,是用旧自行车改装的三轮车。找来一部半新自行车,最好是“凤凰”或“永久”牌的。用一条80-90公分的车轴,和数根钢管联接起来,焊上车架,装上木制座椅(通常前后两座位),一部能载客的边三轮就改装成了。
早些年,公交车还没普及,泉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种载客的三轮车。在泉州,运营这种边三轮车,是要取得相关部门特制车牌号和运营执照的。因为前后两个座位,所以这种边三轮大多限客两人。
事实上,那时的交通工具少,只要客人愿意,师傅能踩得动,除了主座之外,后架还可坐上一人。有时人多了,甚至可以再挤上一个大人或一小孩子。如此,一部边三轮连同师傅,竟能载动四、五个人。那真够呛,师傅必定“吱吱呀呀”踩得满身大汗。
不过,有钱赚啊,有钱就可以燃烧“板油”尽管师傅累得满头大汗,为给客人一个好印象,还是打着笑脸,不时与乘客交流。
如今,时代变了,就算你不舍得“打的”三五步就能赶上一部公交车;就算不坐公交车,也可以自己买部电动车。于是,边三轮的生意自然少了,但并未消失。就算泉州的后起之秀“摩的”因交通管制消失了好多年。但改造后的边三轮电动车,依然可以正常运营,并且有它们独立的市场。
那天,我从新车站到中心站,一位师傅叫住我,问要不要乘坐三轮车?我说:“我‘打的’或坐‘公交’!”他说:“你在这等车的时间,我都帮你送到了!”见他热情,我同意了。
不知多少年没坐三轮车了,此时,有点重温旧梦的感觉,尽管不很安全地在车流中转来转去,但师傅的驾驶技术,却让我安心。曾经家里也有边三轮,因一边两轮,一边中间一轮,故这车不好驾驶,容易歪到一边。
师傅边驾车边说话:“别看后三轮电动车好,但不能载客运营,让交警逮着了,是要罚款的!”
是的,路上确有不少“电的”两轮三轮都有。可偏偏这边三轮改造的电动车,可以载客。我想,应该是考虑传统行业吧?泉州是文化古城,老城区的巷道又窄又长,现代化交通工具无法进入,故保留这些传统工具,是有必要的。
不知我的想法是否正确,又听师傅说:“现在客人少了,多半人改成货车,拉点小货物。以前踩三轮车,真是赚钱啊!”我笑而不答。一路见不少货车用的是边三轮,车架前方都有一块老旧的、政府特制的车牌号码。
这千年古城,边三轮从繁盛的昨天走来,已是油尽灯枯了,但它还保留传统的闽南特色和风格,我想,这应该是泉州的古老和独特吧?正如西街那一片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