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太史慈说:“不明白吗?信简是幌子,他把我搬出来也是幌子,都是为了让你们知难而退。他没想到,你们连顶头都尉的信件都敢截留。”
    吕蒙却摇头:“可你为什么要摧毁信简?”
    太史慈盯着他看,但吕蒙毫不畏惧,只是平静地对峙回去。
    “仅仅想表明决心。我没有什么理由要隐瞒这一切,也得不到任何好处。”太史慈重新回到案桌背后,稳稳坐下,“诸位想想,这里有价值的东西,只有这些宝物。如果我想得到它们,就不能伪造一个曹操把它们送来的故事,因为我只能公开拒绝,再将它们送给孙将军。相反,如果没有这个故事,对我们而言反而简单。”
    “所以,这件事情不会是我干的。”太史慈总结道,然后就端起铜爵,轻轻闻着酒的香气。
    军帐里一片安静。每个人都各有想法,也许是没有人能理出个线头来,也有可能只是没有说出口。刘基这时候终于明白,哪怕是在孙军内部,也一样是暗流涌动。吕蒙为什么总想躲在幕后,也不仅仅是想要避嫌,也许还藏着更深的目的。
    至于刘基自己,也把说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他的猜想,还没有跟别人提起过。
    而司空府公文造假,其实正好印证了他之前的判断,那就是这些明器根本不来自于兖州,而是来自于他们脚下的这片扬州海昏城!
    太史慈的猜测虽然听着合理,但是仍然充满疑点。毕竟那不是普通文书,而是司空府公文,无论是多普通的一卷,也不是寻常百姓能偷到手的。要是只为了一路上的瞒天过海,那准备难度也太大了。
    但是,只要有这么一卷印简,那就几乎不会有人能想到这些器物来自南方,这才是最能迷惑人的地方。
    这个动作真正的意义,就在于掩盖宝物的出处!
    所以,这批宝物一定不止这么简单——虽然眼前看见的这些,已经价值巨万,可对于这么复杂的计谋而言,还是显得分量不足。它一定还有更多的秘密未见天日。
    难道说,明器还不止这么简单?
    隐藏宝物出处的人,又有什么目的?
    本就出自南方的器物,为什么一定要往北方去转一圈,再改头换面地回来?
    一个问题压下去,一堆问题浮起来,咕噜噜冒泡,倒像是每人案上染炉温着的肉汤。
    滋————
    一缕缓慢悠长的喷汽声,热气腾腾,晕开了寂静。太史慈往酒甑下面的铜釜里加了水,“咔”一声放下铜勺,又再次端起酒爵,和大家说:
    “再不吃,再不喝,多好的珍馐都浪费了。都怪我这个主家招待不周,先敬在座每一位三杯,各位,问题是永远想不完的!请落座吧。”说完,一仰头,便干了一满杯酒。
    酒滑下咽喉,就像一把钢刀刺拉拉从嘴巴一路切到肚皮,然后就是火树开花,炸出满腔满腹一蓬蓬的热气。再来,就像一记闷棍敲在后脑,顿时晕头转向。
    这其实都怪刘基有点托大,一口气闷了半爵——他以前觉得自己酒量虽然不如太史慈,但也不差太远,竟没想到如今已经是天堑之别。百般滋味还在轰炸,脑袋像只四面漏风的铁罐,浅浅地漏进一些话沫儿。
    只听见吕蒙在大呼过瘾,而太史正在徐徐地解释:
    “芋头酒比米酒要冲,甘香浓烈……”
    “酎酒有分二酝、三酝乃至九酝,次数越多,酒魄越精……”
    “喝过一次五酝,只觉得大星如月,伸手可触……你说什么星?在北斗……”
    刘基还在勉力维持,往嘴巴里一口口塞进食物,又觉得甘香扑鼻,又不确定到底吃了什么。也喝茶水,也舀肉汤。不同液体在周身上下漫起了湖,卷起细浪,却冲不走扑头盖脑的眩晕感。
    刘基想,这确实是他迄今喝过最好的酒,好得一定是安全的,因为不可能有人舍得往里面下药。它也没必要用药。好酒有魂,只要放它在灯火里搔首弄姿,就能让人一个个地自投罗网。 他在余光里看见,吕典已经晕倒了,吕蒙也有一句没一句的,但太史慈还站着,那身影轮廓不像在喝酒,倒像是月下舞剑,长虹卧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刘基就在说话了,他和太史慈聊起嫂子,也就是潘四娘。他认识潘四娘,比真正见到太史慈还要早些,所以问起,但大家都在笑。笑得刘基自我怀疑:我说错什么了吗?可嘴巴自有想法,不肯停下。太史慈不以为忤,和他说,潘四娘也在这营中。他来到海昏城,不进城里,反而驻扎城外。那四娘也不去享受高床软枕,偏要跟他呆在这行帐里,挨着风吹日晒。刘基问他这些酒食手艺是不是跟四娘学的,他说是也不是。真正教会他的,是这片南荒之地,这小小的、迫仄的海昏城。
    刘基再次提起龚瑛,说起他每次都是最早倒下的一个,到后半夜又最早醒来,只对着一地“尸体”耀武扬威。他在扬州混得比较开,在本地是个一呼百应的人物,而且特别欣赏太史慈,常说要一起打下一番功业。每回给刘扬州建议要重用太史慈,他总在其中。
    太史慈听完,也没多说。只说起自己后来投了孙策,和龚瑛断了联系。再次见面的时候,龚瑛已经拢集了一批旧部和北地逃亡人士,拒绝地方征调,成了一方山越宗帅。至于在战场上他们喊的那些话,立场不同,道义殊异,也没什么值得说的。
    又过了不知道多久,太史慈问他,是不是决定要加入孙氏麾下了?刘基只是重重摇头,却连自己也听不清自己说了什么。
    再到下一个瞬间,他已经在帐外,深一步浅一步,踢得碎石飞溅。也不记得是去方便还是去吐,总之,身上还是干净的,脑子也清醒了一点点。秋天总是先在月夜里潜入,这下已经瑟瑟秋风。军营里,大部分树木都被砍净了,但风还是刮来一些碎金烂银,零落于地。刘基有一点辨不清方向,但反正也不急着回营帐,便信步而行,没走多久,却被人从身后拍了拍肩膀。
    “军营重地,还是不要乱走为好。”吕蒙笑着说。刘基上下看了看,发觉他步履轻盈,眼睛发亮,就问:“吕司马没醉?”
    “醉过,又吐干净了。那酒真是天下极品,可惜我这下等人,消受不起。”又是轻飘飘一番自嘲,却不知几分真假。
    “我只是随便走走。”刘基没留步,还是往前走去,“吕司马已经利用了我一晚上了,总不能不让我散散步吧?”
    “哈哈,刘公子言重。你不属于我们行伍,行止都可以依照自己心情来决定,我从来不会阻拦。不过有件事儿我还是自作主张了,替公子约了个人来。”
    “约谁?”
    “应该马上就到了。”
    刘基停住,因为他已经看见有件轻妙的白色禅衣正在飘过来。
    他惊讶地说:“嫂子?”
    他又转头去问吕蒙:“不对,你怎么也认识潘四娘?”
    “不认识,但找人传个口信,也没什么难的。”
    “你传的是什么?”
    “哈哈,你想我说什么,有什么不能说的?”吕蒙忽然换上一副狡黠神色,“再说一件事,我确信太史慈是病了。对于一个能和孙将军打平手的人——从我和吕典接他那一剑来看,他一定是病得不轻。”
    吕蒙说完就溜了,只留刘基一个人去见嫂子。短短几年,潘四娘看上去一点儿变化也没有,就连走路也一样地雷厉风行。还没反应过来,她已经挟着风卷到面前。
    “还真是你!”潘四娘说。
    刘基想不明白吕蒙怎么有心思干这种事情,越来越觉得他满肚子诡计,墨水色,深不见底。但既然故人相见,还是熟络地交换几句近况。可是潘四娘虽然形容未改,神情间却覆了一层阴影,对寒暄的话也不太积极。
    刘基意识到了,便说:“嫂子,是不是子义兄出了什么事情?”
    “原来你知道了?”潘四娘沉吟一阵,终于压低声音说:“我这么说,不是要求的意思——但有一个忙,也许只有你才能帮他。”
    lt;图片txt无法显示.jpgquot;gt;青铜蒸馏器,或为蒸煮器,下釜上甑,器型高大
    作者的话
    雷克斯
    作者
    2023-11-03
    西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学界有各种说法,人们喜闻乐见的是认为它确实用于蒸馏,这能把蒸馏技术的发明从宋代一举提前到汉代,甚至从外国挪到中国。但辛德勇等学者也认为,蒸馏酒一但被发明,就不太可能失传,所以这个器具更加可能是用于炼丹,比如提炼水银。出于情节考虑,我还是采用了做酒这一说,特此备注。
    第六章 青铜蒸馏器(阴篇)
    ——公元前74年 · 元平元年—— “停,停,停!放下!你们知道你们搬的这个是什么吗?是酒器!现在是什么时候,大行灵柩还停在前殿,拿酒器出去是找死吗?” 乐成已经顾不得礼节礼仪了,跺着腿,在少府殿里大喊起来。在他面前,两个少府太官小吏正抬着一个青铜器往外搬。那青铜器下釜上甑,两个部分虽然严丝合缝,但在他们的动作下也不停摇晃,发出“哐哐当当”的声音。其中一个小吏就说了:“可这是从承明殿直接发出的符节要求,而且那使者说了,不用做酒,只是要这个器物。” 乐成一怔:“不做酒,那皇上要这个来做什么?” “小人哪里知道!”小吏说完就朝同伴使了个眼色,同伴会意,两人赶紧继续往外搬。毕竟无论得罪谁,也不敢得罪皇上啊。 乐成看他们要走,正要发作,突然就被另一个人抓住手臂。胖乎乎的太官令松开手,又拍拍乐成的肩膀,说:“别为难我这些下属了!拿酒器又不是头一遭的事,昨天夜里,我们有一只周朝的凤鸟纹提梁卣,平日里都舍不得用的,也被要过去了。那使者拿着皇帝符节,你说他们是听还是不听?” 乐成一时语塞,环顾四周,只见曹吏、奴婢人人忙得满头大汗,但没有一个是在干正经的工作,不是在寻找,就是在搬运。整座少府就像一只漏水的铜壶,各种珍奇物件哗哗地往外流,堵都堵不住。 少府是皇家的小金库没错,可终究属于大汉朝廷,不能毫无规矩啊! “还讲不讲道理了,使者在哪?让他来见我!” 太官令连忙阻止他:“少府大人,别着急啊!那些使者咱们不认识,全是昌邑国的旧臣,而且每次来的人都不一样。找他们,说不出什么名堂来。” 乐成感觉自己气得喘不过气来。这位新皇帝比想象中还要胡闹,才刚登基不到三日,就已经从这少府里征调了不知道多少件精工巧物——五十件?一百件?还有些正在赶工当中。而且他的使者完全是没日没夜地来。以前少府夜里只留人巡查看守的,现在不得不给每个坊室都留人值夜,不然那些使者在大半夜持节来到,守卫又应付不了,只能把上下官员从…
    ——公元前 74 年 · 元平元年——
    “停,停,停!放下!你们知道你们搬的这个是什么吗?是酒器!现在是什么时候,大行灵柩还停在前殿,拿酒器出去是找死吗?”
    乐成已经顾不得礼节礼仪了,跺着腿,在少府殿里大喊起来。在他面前,两个少府太官小吏正抬着一个青铜器往外搬。那青铜器下釜上甑,两个部分虽然严丝合缝,但在他们的动作下也不停摇晃,发出“哐哐当当”的声音。其中一个小吏就说了:“可这是从承明殿直接发出的符节要求,而且那使者说了,不用做酒,只是要这个器物。”
    乐成一怔:“不做酒,那皇上要这个来做什么?”
    “小人哪里知道!”小吏说完就朝同伴使了个眼色,同伴会意,两人赶紧继续往外搬。毕竟无论得罪谁,也不敢得罪皇上啊。
    乐成看他们要走,正要发作,突然就被另一个人抓住手臂。胖乎乎的太官令松开手,又拍拍乐成的肩膀,说:“别为难我这些下属了!拿酒器又不是头一遭的事,昨天夜里,我们有一只周朝的凤鸟纹提梁卣,平日里都舍不得用的,也被要过去了。那使者拿着皇帝符节,你说他们是听还是不听?”
    乐成一时语塞,环顾四周,只见曹吏、奴婢人人忙得满头大汗,但没有一个是在干正经的工作,不是在寻找,就是在搬运。整座少府就像一只漏水的铜壶,各种珍奇物件哗哗地往外流,堵都堵不住。
    少府是皇家的小金库没错,可终究属于大汉朝廷,不能毫无规矩啊!
    “还讲不讲道理了,使者在哪?让他来见我!”
    太官令连忙阻止他:“少府大人,别着急啊!那些使者咱们不认识,全是昌邑国的旧臣,而且每次来的人都不一样。找他们,说不出什么名堂来。”
    乐成感觉自己气得喘不过气来。这位新皇帝比想象中还要胡闹,才刚登基不到三日,就已经从这少府里征调了不知道多少件精工巧物——五十件?一百件?还有些正在赶工当中。而且他的使者完全是没日没夜地来。以前少府夜里只留人巡查看守的,现在不得不给每个坊室都留人值夜,不然那些使者在大半夜持节来到,守卫又应付不了,只能把上下官员从睡梦里叫醒,闹得一夜惊扰。
    啊!乐成在心里大喊出声,那个小祖宗到底想干什么?
    他突然想起一件事:“对了,我让你把王吉找来,他人呢?”
    太官令有些尴尬地笑了笑,“他还有事,完了才能过来。”
    乐成不耐烦地说:“什么事?说清楚!”
    太官令沉吟片刻,但终究耐不住乐成的目光,支支吾吾地说:“大人不是把他引荐了给大将军吗?他这两天,都往大将军府上跑。”
    乐成的眼睛一瞬间瞪大了,然后慢慢看向远处,咬牙切齿:“这个伪君子。”
    从大将军府出来之后,王吉依然心有余悸。
    他甚至不敢直接去找龚遂,而是先到中央官署里去转了转。从王国跟过来的二百多人,除了分配到皇帝寝宫温室殿的内臣以外,其余都在中央官署临时抽调的十多间廊屋里。放眼望去,还在官署里待命的大部分都是以前二百石以上官员,而那些小厮小吏反而都拿了临时符节,到宫里各处上蹿下跳去了。
    王吉便找些无关紧要的同僚来打发时间,直到临近傍晚,才找个理由离开。一路上又小心留意着没有人跟踪,七拐八绕,才终于闪身进了龚遂的屋。
    龚遂见到他的神色,既不惊,也不惧,眯着一双憨厚的细眼,只问:“你去见大将军了?”
    王吉瞥了他一眼,抿着嘴跪坐到席上,又自顾自倒了一杯茶喝下。完了才说:“少卿,你这双眼睛不哭的时候,还是很毒的。”
    龚遂也不反驳:“我想着你也该去了。上次一番软硬兼施,让少府乐成替我们给大将军提了建议,大将军也确实延后了拜高庙的时间。既然已经搭上了线,总得去露个脸。你又怕我拉不下这个脸,所以就瞒着我,自己去了。”
    王吉却沉默了片刻,说:“——去了才明白,我还是急了一点。”
    “怎么说?大将军不认?”
    “大将军一句话就堵住了:那是太常府下大典星做的推测,和我有什么关系?”
    “呵。”龚遂一怔,然后是苦笑,“真不简单。”
    只是这么一句话,两个人都立刻明白了:霍光仍然没有信任他们二人。只要心念一转,他完全可以摘掉一切责任,甚至反过来说是他们拖延了祭拜高庙的仪式。
    虽然从出发一直到现在,昌邑王的各种行为、影响基本都在预测之中,他们所做的铺垫也都到位,可是现在还远远没有到松一口气的时候——他们两个人依然是随时可能被抛弃的棋子。
    “他这样说了,你还怎么聊下去?”
    “不必明知故问。”王吉面无表情地回答。龚遂当然明白,拜谒、送礼,甚至吟诵一篇文采斐然、歌功颂德的文章,那都是最常见的动作,少不了的。那正是龚遂干不出来的事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还挺感激王吉的。
    王吉咳嗽几声,缓缓说:“重点是,大将军后来跟我说了一个故事——孝文帝进京的故事。”
    “也不怪他想到啊!真是太巧了。”龚遂一边拍着膝盖一边笑,笑得却比刚才更加苦涩。
    “确实是太巧了。本朝第一次藩王入朝继位,就是孝文帝。文帝屡次三番确认没有危险之后,终于进了未央宫,当天晚上连夜发了诏命,就是命令一位官员接管南北二军,另一位接管禁中守备。有了这两支军队,他才真正能保证自己性命无虞。”
    “那两个人,一个是王国中尉宋昌,一个是王国郎中令张武。正好与你我的官职一样。”
    “你早就意识到了?”
    “所以你才来找我联手的吧。从进了这个未央宫开始,我们俩的性命就像风中残烛,一但风吹草动,首先被铲除的就是我们。他这是在逼我们拿出更多诚意来……不过,既然主动说起这个故事,就表明对我们两个毕竟还是有一点忌惮的。”
    “是,”王吉轻飘飘地讽刺,“那恶鬼还怕几根蒲草呢。”
    “那是真的怕。”龚遂突然严肃起来,“那《大戴礼》里面就有写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