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天开始,大盘墩紧张的春耕便正式开始了,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大盘墩军户们忙碌的身影,南河沿岸每日都会响起大盘墩军户们耕种的快乐歌谣:
“秋耕深,春耕浅。春耕如翻饼,秋耕如掘井。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春耕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耕好耙好,光长庄稼不长草。庄稼不认爹和娘,精耕细作多打粮……”
这段时间里,陈勋带着几名没有家事的墩军出去,几人可是忙坏了,到处紧张地督促军户们干活,而堡内原本的墩军也是大多下田去帮助家人干活,他们都是家内壮实的丁口,家内的顶梁柱,家里活计离不了他们。
现在的刘衍还没有养脱产的军人,当然他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不过如果要脱产兵,每月至少要给他们粮米一石,这样才能弥补他们家内丁口带来的损失,还有各人的兵器盔甲马匹豆料等,种种算下来,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现在刘衍虽然每月都会有几百两银子的进账,但是毕竟手中只有一个肥皂工坊的财源,一旦肥皂工坊出了什么事情,那就一点退路都没有了。所以对于刘衍来说,此时直接从墩内抽调青壮操练脱产精兵,在财力上还有些发虚,为时尚早。
不过刘衍还是计划了一下,准备在春耕结束之后,先扩充一下大盘墩的墩军人手,十二个人还是太少了。当然这些墩军暂时还不能是脱产的,只能在农闲的时候进行操练。
“一步一步的来吧,现在已经将希望播种下去了,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刘衍心中如是说。
第二十四章 水车
几天后,此时已经快要到月底了,刘衍这一天没有到军屯上去,而是留在墩内,在肥皂工坊里指导陈江氏优化肥皂的包装等。
现在肥皂工坊的产量已经大幅提升,刘衍视察了一下,估计四月的产量可以达到三千六百块以上。王炆镇那边收购的话,刘衍四月底就可以入账一千多两银子,下个月的支出便可以宽松些了。
刘衍也想继续扩大产量,只是现在墩内人力有限,肥皂工坊也只能用一些年老妇人,或是老人在这里熬制肥皂,其余的壮妇都被刘衍调到军屯上去了,整个肥皂工坊内也只剩下陈江氏和两、三个壮妇而已,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所有的牛皮纸都要裁剪得体,不但要大小一致,而且不能有毛边。”
“甲长放心吧,我都记得,一定做好。”
陈江氏笑着陪同刘衍审视了一番,然后刘衍便让陈江氏等人继续忙着,自己则出了肥皂工坊,迎面便撞见了急匆匆赶来的陈勋。
“甲长!”
刘衍问道:“怎么了,军屯上出事了?”
陈勋明显是刚刚从军屯上赶回来的,此时大汗淋漓,一副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不、不是。”
刘衍笑着问道:“那你这是怎么了,大中午的跑回来做什么?”
陈勋喘匀了气,说道:“我刚才军屯上回来,今天各处都开始浇地了,可是咱们打的五口竖井出水不多,不够用啊,很多军户到现在都没能打到水。”
刘衍微微一愣,这种情况还真是自己没想到的,原以为五口竖井已经可以满足需求了,现在看来是自己想的太简单了。
“走,去军屯上看看。”
刘衍和陈勋冒着大中午的太阳赶到了军屯上,只见不远处的几口竖井旁边,已经排了许多人,正在轮流打水。
刘衍眉头紧锁,说道:“水渠那边什么情况,引来的水过不来吗?”
陈勋说道:“属下过去看过,水渠的地势较高,现在天气炎热,南河的水位又下降了许多,所以河水流不进水渠之中,现在西通渠已经没水了,这边只能靠竖井取水。”
“现在军屯这边有好几十人在劳作,又有二十多头耕牛,墩内的用水也全都指望着这五口竖井,所以这用水便供不上了。”
刘衍点了点头,说道:“那就想办法将水渠的水引过来,另外还得在墩内打口井才行。”
陈勋说道:“咱们这边一般是使用龙骨水车引水,要不然我去一趟王家庄,找些工匠来打造一些?”
此时陈勋很是焦急,现在春耕已经晚了一步,如果浇地的水源供应不上,那今年的收成可就真的没有多少了,明年怎么办?
这种龙骨水车刘衍的知道的,后世也见过许多图片和实物。不过对于刘衍来说,这龙骨水车一是需要每日使用专门人力,二是引来的水太少,功率太浅,现在刘衍需要的是一种高效率、省人力的引水工具。
所以刘衍直接否定了修建龙骨水车的建议,思索了一会儿之后,刘衍想到了后世的大水车,就是江南水乡常见的那种引水水车。
这种水车不需要人力畜力,用水流带动便可,而且引水功率极大,每日引水灌田可达三百余亩。当然,有利有弊,这种水车好是好,怕就是造价太高,而且王家庄肯定没有懂得修建这种水车的工匠,只能去夏河寨前千户所,甚至是灵山卫去请工匠才行。
刘衍想了想,还是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然后让陈勋立即到各地寻觅工匠,一定要快。
在水车建成之前,刘衍只好抽调了五名青壮,让自己手下一名叫汪博的墩军带领,每日去南河挑水,以弥补这边用水的缺口。
同时陈勋不在这几天,刘衍让手下一名叫张义的墩军顶上去,督促着军屯各处,有事情及时禀报自己。
这汪博和张义都是墩内老人,原本就是陈勋手下的墩军,可靠踏实,为人又足够机灵,是两个可塑之才,所以刘衍才将二人顶上来使用,准备将来有机会了提拔一下。
三天后,陈勋带着十几名从夏河寨前千户所雇来的工匠回到大盘墩,领头的工匠是一个五十多岁的汉子,长得很是消瘦,但是精神头却非常好,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一看就知道是经年的手艺人。
“大人,您说的江南大水车无非是筒车的一种,此物唐时便己出现,现在南面也多有建造,老朽曾在徐州那边就见过实物,也参与打造过,此物不稀奇也不难造,只是耗费钱粮多些罢了。”
听了工匠头人的话,刘衍有些惊讶此时大明民间科技的发达程度,他问了一声:“估计要耗费钱粮多少?”
工匠头人盘算了一会儿,道:“若是用于灌井的水车,一架费银不过十余两。只是这种筒车体型庞大,用料甚多,估计连材料工费计算在内,造一轮水车怕要近百两银子。”
听说要近百两银子,刘衍不由犹豫了一下,不过有了肥皂积财的路子后,刘衍对于银子的花费己不会那么吝啬,他一咬牙道:“好,就依你,你要什么花费只管与我说,不过有言在先,若是水车出了问题,我可是不给钱的。”
工匠头人傲然道:“大人只管放心,若是水车出了问题,老汉等分文不取。”
刘衍见状也不禁笑了笑,说道:“既然如此,那你们就开始干吧,钱粮不是问题,只要修建的好,将来我这大盘墩有的是修建活计,到时候都是你们的。”
那伙工匠闻言喜出望外,工匠头人更是拍着胸脯保证,四天之后便可以将大水车打造出来。
经过刘衍的拍板决定后,这帮工匠便开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设计图纸,准备材料。
刘衍提供了他们所需的材料与人力,特别是那制做水车转轴的木料,所需要一种粗长耐磨的硬木,刘衍最后还是通过王炆镇,从王家庄那边买了几根粗长的老木料,花了他不少银子。
有了这种硬木,又要开始制做水车轮叶,同样需要大批的人力材料,刘衍调动了大盘墩的男女,只是提供给工匠头人支配,那些工匠也是全部上阵,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那工匠头人在制做水车的同时,同时派出了几个年轻的工匠,到西通渠连接南河的交汇处去,以便选取安装水车的位置。同时沿着水车靠河一带,还需要用石料砌出一个深深的水槽,这些,仅靠那几个工匠是忙不过来的,刘衍都是提供人力帮忙。
在忙着建江南大水车的同时,刘衍同时要求工匠头人抽出匠工,为自己开始造那种灌井使用的水车,暂时造五架左右。这灌井当然不可能用人力提水,必需建水车引水,而且还需要使用畜力,到时刘衍又要去买几头骡子了。
这种灌井水车的难度比大水车小得多,只用了两天时间,那五架灌井水车也是造好了。
刘衍看过这种灌井水车,其实算是一种改进型的龙骨水车,造价在十余两,引水后最大极限可以灌田二十余亩。
刘衍其实心中有一种更高效率的引水水车,那便是后世的管链水车,又称“解放式水车”,由机架、锥形齿轮、链轮、链条、圆皮钱、水管和牵引杆等组成,同样由畜力带动。
不过这种水车技术含量大,那齿轮、链轮、链条几部分就非常难造,而且需要铁料多,耗费大,还是用这种大明灌井水车慢慢引吧。
随后刘衍便想起了墩内水井之事,于是便让工匠头人再派人去大盘墩内,看看能不能打一口水井。
经过两名工匠的勘查,最终在大盘墩外面,大门东侧十几步的一处洼地定了下来,随后便开始取土打井。
为保护水井,刘衍不但要求全井以砖井所砌,还要在上面建井亭以蔽风雨,又在井旁设辘轳以便提水。那些工匠都是一一答应下来。
其实论起灌溉,最好的办法还是修渠建池。在大明太平年节,北地一些村庄,除了水渠外,几乎每村每堡都有一个到二个水池,用于解决人畜日常用水,甚至是生活用水。
不过建渠修池用费多,工程大,就算开凿一个村庄用水的水池,有时甚至要修造几年,耗资几千两银子才能完成,而且每年的清淤淘池都不是笔小数目。
一想到这里,刘衍便什么心思都没了,还是井灌投资小,收益大,慢慢挖井建水车吧。
经过努力,四天后,这架江南大水车终于造好,体型庞大,高达十余米,竖立在河槽边显得非常的壮观。
当这天水车开动时,河边可说是人山人海,不但大盘墩的军户们倾巢出动,就是附近的火路墩、屯堡,甚至是王家庄的军民都是闻风赶来观看。
在众人的屏气敛息中,几个工匠将河槽边的闸门抽开,立时水车的篾织轮叶在河水的冲击下慢慢转动起来,庞大的水车越转越快,哗哗的声响,轮叶上的竹筒不断将水倒入岸边的西通渠中,河水便不断向前流去。
一片欢呼中,以工匠头人为首的一帮工匠都是感慨,有几人还双目含满泪花。或许这架江南大水车是他们这辈子最出色的作品了。
此后,这架大水车便成为大盘墩的一个奇观,往后人谈到大盘墩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这架大水车。
紧接着又过了两天,大盘墩外的水井也打成了,这种速度已经是非常快了,当然也跟刘衍洒下银子有关,所有的用砖都是直接采买,而不是就地烧制,这就省去了一大半的时间。
该井深约十余丈,井水较浅水质较好,井底铺以细沙,井壁用青石修砌,外面围以碎石。当第一桶水拉上来时,一时间周边围观的军户们欢声雷动,再品尝一下,井水清洌甘甜,远远甲于他堡。
众军户们喜笑颜开,特别是一些加入军户的外地流民们,很多人曾一辈子困于饮水之苦,见到这么好的水,许多人都是流下泪来。
人群中,刘衍自然是非常高兴,在回到大盘墩后,他慷慨地支付了那帮工匠们的工钱
就在这时刘衍接到王炆镇派人来的紧急通知,防守官章海林大人,今日将来大盘墩视察。
第二十五章 防守官章海林
夏河寨前千户所的防守官是千户官,这已经是现阶段刘衍所能接触到的最大上官了,防守官章海林前来视察,这件事非同小可。
前来给刘衍送心的不是别人,乃是管队官王炆镇。
王炆镇带着贾洪雨和两名家丁一路策马赶来,几人都已经是大汗淋漓,见到刘衍之后顾不上寒暄,王炆镇直接拉着刘衍进了屋,一上来就说了此事,然后问道:“刘总旗你给我交个底,大盘墩的军屯进展事情是怎样的,防守官章大人过来之前,我心里必须有个底!”
刘衍先是一愣,然后便笑了起来。
此时大明各地屯军众多,如果按照纸面上的数据来看,大明各地肯定是不会缺粮的,甚至每年还应该积攒下数量巨大的存粮,各地也不应该再出现饥荒。
可是真视情况又是怎样的?
这些报给上官的军屯数据中,普遍都有着极大的水分,明明只有一千亩耕地,但是报给上官之后,却可以写成一千五百亩。
明明每年劳作下来只能攒下几百斤口粮,甚至是因为土地贫瘠、人力不足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可是报给上官的时候,却又变成了大丰收,各地谷仓皆满。
王炆镇正是知道此时大明的这些弊病,所以在将大盘墩实行军屯的事情上报给夏河寨前千户所的时候,还是谨慎了一些,只是将刘衍报过来的数据加了一成虚数而已。
此时刘衍看着焦急的王炆镇,笑着说道:“管队大人稍安勿躁,我大盘墩的军屯可是实打实的事情,所有报给管队大人的数据都是实数,没有半点虚假和水分。”
王炆镇显然是不相信的,一旁的贾洪雨低声说道:“我说兄弟,这屋内只有咱们三人,你实话实说,这样我和管队大人才能帮着你遮掩过去。”
刘衍不禁哑然失笑,说道:“我所说句句实话,我刘衍既然主动站出来做军屯,目的就是上为管队大人解忧,下为墩军兄弟争些钱粮,也犯不上弄些虚数出来。”
眼见刘衍所言不像是虚假的,王炆镇和贾洪雨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不过王炆镇还是提出要去军屯上看一看,刘衍也欣然答应,带着二人直接奔了西通渠那边的军屯。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
在刘衍将大盘墩的屯顷文册上缴报备后,收到了王家庄管队官王炆镇上报数据的章海林就非常惊讶,当时就想着去大盘墩视察一下,看看刘衍的屯堡成果到底是不是真的。过后由于事务繁多,一直到了今日,他才带着人前来。
防守官章海林一行很是浩大,除了数十名护卫家丁之外,夏河寨前千户所管理所内屯田的百户荀扈也跟了过来,连带着一些千户所内的大小官吏、随从,这一行人马足有将近一百人之众。
在大队人马经过王家庄的时候,管队官王炆镇等人早就等候多时了,纷纷上前拜见防守官章海林,章海林淡淡一笑,勉励了众人几句,便让众人陪伴在旁,一起前往大盘墩视察。
待到众人到了大盘墩的时候,只见刘衍带着陈勋、王越、苗绍、许铭,还有张义、汪博等墩军已经在堡外聚集,纷纷迎接章海林一行。
此时章海林仍是穿着一身的千户官服,腰间佩着麒麟铜牌,他骑在一匹膘肥大马上,不过刘衍注意到章海林似乎有些病容,像是没有休息好一般,脸色有些苍白。
不过章海林下马之后先是慰问了大盘墩众人,其举止仍然沉稳,眼神仍然锐利,刘衍观之也没有多想什么,只是恭敬的拱手说道:“防守大人莅临大盘墩,卑职以及大盘墩上下激动不已,请大人移步,由卑职为大人引路。”
章海林淡淡一笑点头答应,便在刘衍的带领下进入了大盘墩。
章海林等人逐一参观了墩内的营房、粮仓、草料场、武库几处地方,当然肥皂工坊的那间屋子此时已经上了锁,并且被刘衍用木柴堆给挡住了房门。
虽然这些设施都很陈旧,甚至有几处都能看出是后来修补过的痕迹,但是却无一例外全都整齐划一,墩内的卫生也非常干净,这样的情况在整个夏河寨前千户所都是极为罕见的,章海林一行人见了都是点头赞赏。
看他们赞许的样子,刘衍等人当然也是心下自豪。而王炆镇和贾洪雨则是心中大定,跟在章海林的身后还不时说上几句,为刘衍的政绩“添砖加瓦”。王炆镇和贾洪雨心中都非常清楚,只有刘衍顺利过关,甚至是得到章海林的赞赏,二人自己也能连带着受到上官的赏识,现在二人与刘衍是相互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