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行俨顶着慑人心魄的压力平静回视:“不多,只是一个祥瑞。”
女帝凤眼微眯。
“前朝末年,哀帝下江南游乐途中遭叛臣斩杀,陈皇后携皇孙及传国玉玺入漠北突厥,从此销声匿迹。后各路好汉揭竿而起,天下大乱,传国玉玺从此消失无踪。”
徐行俨不紧不慢,娓娓道来,“高祖得天下后,登基之时无传国玉玺傍身,甚至有民间流言戏谑其为白板皇帝,名不正言不顺。高祖终其一生,曾无数次派人潜进漠北王庭搜寻传国玉玺下落,却始终无果。太宗时,有流言称传国玉玺流入吐蕃,太宗便派一队人马随当时嘉阳公主的和亲队伍入藏寻找玉玺,最终仍旧草草收场。”
“先帝时,也曾数次派人马去西域各国拜访,想必与西域结盟为假,寻找玉玺才为真。”
听完这些,女帝终于搁笔,脸上露出几分玩味,“你如今多大年龄?”
昨晚至今,徐行俨态度不可谓恭敬,但女帝并不以为忤。只因两人身份悬殊太大,女帝一生历经起伏生死,比徐行俨只多不少,且多涉及诡测人心,登基之后胸中多数时候装的是权衡朝堂和造福江山社稷,只有别人揣测她的内心,她从未再去揣测过别人心思,更不屑于与一个自己一句话就能要了脑袋之人计较些细枝末节。
由谢京华朝堂之上数次当面忤逆圣言,她却一直放任不管便可见一斑。这般胸怀,虽不能说后无来者,前人也是寥寥。
是以此时看到一个能与自己当面侃侃而谈却分毫不漏怯意的年轻人,心中更多的是好奇与爱才之心的,尤其是这年轻人还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
徐行俨答:“二十有一。”
“比朕的儿子都要年少许多……小小年纪,”女帝哼了一声,脸上看不出喜怒,“你从何处得知这些内宫密辛?”
徐行俨顿了顿,而后直接将视线落在女帝总是精神抖擞也遮不住苍老的脸上:“徐某不仅知道宫廷密辛,还知道如今传国玉玺在何处,在谁手中。”
女帝初听到这句话时只是心中微哂,并无太大反应,毕竟多年以来,曾有无数人在自己面前立下军令状,声称若不拿回玉玺,定提头来见。几年过去,头确实提回来几颗,玉玺却从未见过踪影。
民间有句俗语称,虱子多了不咬人,大概便是同理。
假话听多了,再听到真话时,便无太大反应。
可渐渐地,女帝收了脸上戏谑,从昨夜到今日,终于第一次正视了眼前这个年轻人。
两年前她从帝位上逐下次子,三子又主动上书退避不就,甚至推她为帝。但她登基至今,即便有淳于氏拥护,仍遭儒生诟病。
其一是因她身为妇人,其二,便是名不正言不顺。
两年以来,全国各地虽然不时呈送祥瑞,以示女帝临朝乃奉天承运,可仍堵不住悠悠之口。
但若得到开国以来三代帝王倾全国之力也不曾寻到的传国玉玺,还有比这更祥的瑞兆吗?
想到这里,女帝只觉得这两年被政事操劳到有些疲劳的身体突然充满活力,仿佛疏忽回到两年前登基为帝的前夕,精神猛地振奋起来。
她双手扶着桌案缓缓站起来,在长案之后来回走了数趟,终于停了下来,居高临下地看着徐行俨,“这便是你的筹码?”
徐行俨避开女帝视线,垂眸淡淡道:“这只是徐某投的石,陛下不必许某任何东西,只等某将玉玺呈送陛下案前,陛下再来判断某是否值得这个价,是否要给某指一条大道。”
女帝盯着徐行俨一直古井无波的双眼,良久,终于沉沉笑出声来:“数日之前,裴莞将你的底细调查彻底呈到朕手上时,朕并无多大兴趣,如今想来,这是许多年来朕第一次看走眼……有胆有识,朕的阿妹生了个好儿子。若朕的两个儿子有这般胆色……”说到这里,不知她想到什么,突然收敛笑意,负手看向门外,不再多言。
没多久,她又重新端坐于书案之后,看着徐行俨问:“你何时动身去寻?需要调配何物?你所求为何,不妨先说来听听。”
徐行俨沉默片刻,心中思量一番,权衡利弊之后,又重新抬眼,道:“某独身一人前行便可,只需马匹干粮,某所求……只求一位谋生。”
女帝嗤笑,眼中带着点不出所料的意味:“中书?尚书?门下?你最擅长应该不是此类……还是说,你想得亲王爵位?这个倒是不难,或者是十六卫?裴莞说你有身手能排兵布局,十六卫倒更适合你。”
“徐某不求十六卫,更不求爵位实职,”徐行俨语气顿了顿,继续道,“只求在玄影司中谋求一容身之处。”
玄影司之名少有人知,但若说“黑燕”,在内宫之中必然能令小儿止啼。
女帝目光凝住,她突然发现,自己第一眼见到面前这个年轻人时的怪异之感到底是什么。不仅是因为他的过分冷静沉稳与年纪不符,也并不是因为他一直胸有成竹分毫不漏怯意,只因他身上仿佛罩着一层连她都不能看穿的迷雾。若以裴莞得来的那份底细,根本无法看清此人本貌。这不过短短片刻相处,她数次以为自己已经占了上风,结果竟能被他反戈一击。
这在过去数年之间,能偶尔让她起这般反应的,除了大理寺卿张正之外,绝无第二人。
……
谢氏上承数百年,自然不会只有谢尚书府上人丁单薄的一家数口,实则家族人员庞杂巨大,只是谢京华是主脉,其余均是已经隔了两代的旁支,且官位不及谢京华,住得远不说,平时来往也是寥寥。所以京城中说起谢家,率先想到的便是谢尚书一府。
谢尚书和谢夫人都不喜叨扰,平日里远房旁支之中的妇人也没什么机会来攀关系拉家常,谢瑶及笄是在五月中旬,但她是谢氏主脉之中唯一嫡女,如今终于有了借口,便早早地上门来送礼道喜,时不时拉着谢夫人商量,香案该摆在何处,该何处更衣,正宾请谁,赞者又请谁……
而谢夫人虽然平日里没太多与人交集的兴趣,但一旦遇上儿女的事情,便前所未有的热心,拉着那些嫂嫂侄媳之类的便扔不下话头,一件小事也能来回商议半日。
谢瑶自然受不了这些,尤其是碰到那些明明大了她两轮却要唤她姑姑或者婶婶的妇人们,她便头皮发麻。最后索性躲进了东苑嫂嫂的院子里,图个清静。
谢琼夫妻都喜清雅,不爱雍容华贵的牡丹芍药海棠之类,院中植了些冬青矮灌,只有墙根檐下冒出几株蝴蝶兰。
谢瑶进了院子穿过回廊,便看到卧房窗子开着,院中一个林氏陪嫁带来的嬷嬷坐在太阳底下打盹。林氏坐在大开的窗前,对面坐着她身边的婢女,两人正一起拿着红绳打络子,谢琼和林氏所出的大郎谢长安则趴在一旁的桌案上写大字。
长安今年八岁,继承了父亲的沉稳和母亲的恬静,平日多在学堂读书,乖巧一个小人没什么存在感。如果不是偶尔见林氏带着长安去给谢夫人请安,或者谢父考校他学问,谢瑶多数是见不到他的。
整个院子静悄悄的,外面内堂中的的热火朝天似乎对这里毫无影响,谢瑶走到窗前,正听到婢女和林氏商议是打个蝴蝶结还是打个双连环。
看到谢瑶从窗外探进来个脑袋,林氏放下手里绳子,笑道:“阿妹来了,快进来。”
长安闻言偏头,看到谢瑶时眼睛一亮,站起来对她端端正正地行了礼,叫了声“姑姑”。
谢瑶从背后拿出一根马球杆递给长安,笑着说:“这个送给你,有机会姑姑带你去打马球,男子汉不能整日死读书,大周是马背上得天下,就算你以后进了官入了朝堂,圣人也不定喜欢文弱书生。”
自从关雎台回来之后,她已经多日不曾出门,中间方墨轩递拜帖约过她,她也并无应声,只是回了最近身体不适。但原因到底为何,只有她自己知道。
这副球杆是方墨轩前些日子为引她出门送来的,用东南朝贡的掐丝楠木所制,手把处缠了虎皮,看起来威风凛凛。
长安毕竟是男孩,见状神情欣喜,正准备接过,却想到了什么,扭头看向林氏。
“既然是你姑姑送的,赶紧收下,还不快谢过姑姑。”
长安站起来对着谢瑶又端端正正地行了一礼。
林氏让长安继续写字,便带着谢瑶进了偏房,婢女端了三鲜莲花酥和其他几样点心,谢瑶捏了一块咬了一口说:“嫂嫂手艺一流,阿兄当真有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