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般辛苦,闹矛盾在所难免。
婆婆跟儿媳妇起纠纷了,肯定得有人先让一头。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劝婆婆让一让。最现实功利的说法是,媳妇还要给孩子喂奶。她受了气,没有奶水,到时候还是孩子遭殃。况且产妇确实非常辛苦,没日没夜睡不好觉。但同样的,婆婆也很累,同样需要外界的支持与肯定。”
这里头,协调其中关系的人应当是产妇的丈夫跟公公。
但现实太感人,很多中国家庭都是丧偶式婚姻与丧偶式育儿,男人面孔永远模糊。
这种情况下,与产妇家庭联系最紧密的医务人员就要及时提供适当的人文关怀。
因为就算在医患关系紧张的9012年,大部分时候,产妇跟家属还是愿意接受医务人员建议的。
余秋一边走,一边给宝珍传授自己从老师们身上学来的经验:“多夸奖多肯定多鼓励。因为无论是产妇还是婆婆,她们得到的正向反馈都不多。”
传统观念当中认定了生孩子没什么大不了。每个女人都要生孩子啊。
老婆婆伺候儿媳妇坐月子天经地义,这可是给你们家传宗接代,祖祖辈辈不都这么过来的吗?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产妇跟婆婆有任何做的不够美满的地方,都可能招来指责。
“她们不需要责难,她们已经很辛苦了。就算她们只做到了五十分,你夸成一百分的话,说不定她们会朝着七十分的方向努力。”
在婆婆面前多夸儿媳妇勇敢,为了宝宝生下来健康,忍受了巨大的痛苦。
在儿媳妇面前就要多讲婆婆的不容易,这么大年纪还要忙里忙外的照应。
余秋要帮宝珍拎装用过接生包的袋子:“家里头和和气气的,大人小孩都好。”
宝珍赶紧推辞,只追着问:“那您跟桂枝婶婶说家里头的事,也是为了宽解她吗?”
“你说做检查的时候?”余秋抢不过宝珍,只能收回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她的紧张。”
一般人面对医生时,总免不了紧张。
这个时候,医务人员的闲聊可以转移被检查对象的注意力,让对方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
宝珍恍然大悟:“难怪你跟秀华嫂嫂也说那么多话呢。”
当时她都紧张死了,压根什么话都不敢讲,生怕人家觉得她没个接生员的样子。
“什么是样子啊。”余秋忍俊不禁,“医生的样子……”
不过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罢了。
水牛发了狂
现在大队接生员定期去公社卫生院领消毒好的产包,但用过的接生器械跟布巾也得接生员自己洗好晒干打包,再送到卫生院去消毒。
宝珍拎着产包往回走,准备趁太阳还没下山,赶紧将布巾洗了好早点晾干。
她今儿工作顺利,整个人轻快的像只小喜鹊,嘴里头叽叽喳喳个不停,竹筒倒豆子一般,噼里啪啦将自己兜个底朝天。
她是杨树湾第一批高小毕业生,从大队小学上完三年级以后又去湖对岸的石桥口大队继续念书。去年小学毕业后,她没考上公社的寄宿初中。因为各个大队离着公社远,路又不好走,初中生每个月都背着粮食跟油盐去学校吃住嘞。
她父母觉得待在家里头不是事,又舍不得她下田挣工分,去年公社选派人去去县里头参加新法接生培训,她就过去学了一个月,回到杨树湾当接生员。
接生员是不脱产的,大队每年给一百五十斤稻子跟三十斤油菜籽的补贴,养不活人。接生员闲时还得下田挣工分混饭吃。而且女人生孩子是最没定数,运气好几个小时能接下来。运气不好,守上一夜合不了眼睛也是常事。所以一般人都不愿意干这活。
不过宝珍家里头倒是支持她。
她有两个双胞胎哥哥,父亲是六队的副队长,母亲是妇女队长,两位嫂嫂也是干活好把式,家人不让她下田挣工分,就让她好好干接生员。
余秋听着有趣,给她出主意,除了接生之外,她们还应该做好全村妇女儿童的保健工作。
杨树湾地方不小,人口也多,九个生产队,加在一起足足近两千号人。
“咱们给所有妇女儿童都建立个健康档案,定期给她们做最基本的体检还有预防接种工作。这样可以做到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生孩子的人毕竟有限,对山村而言,即使现在还没有计划生育,每年能有三四十个孩子出生就已经够热闹的了。
其余的时间,她们除了定期产检跟产后访视之外,也不能闲着,还是要好好做事的。
否则不仅对不起大队每年发给她们的米油,也对不住村民从牙齿缝里头省下来的辣炒泥鳅。
宝珍疑惑:“咱们就管妇女儿童吗?余大夫,男的不用管?”
余秋下意识地用拳头堵住嘴。这就尴尬了,妇产科干久了,本能反应就是男的跟自己没关系。
她清清嗓子:“管,当然管,不过要一步步地来。”
宝珍高兴得很:“太好了,东胜哥哥讲你们来了,咱们红星公社肯定会有个新样子。杨树湾的合作医疗社也能办起来。”
“背着人讲我什么呢?”
昨晚上抓蚂蟥的青年农民正带着一堆人挖水渠,防止再来暴雨淹了稻田。
见到小赤脚医生跟小接生员,他笑了起来,“生了没有?小姑娘还是小小子啊?”
“生了,男娃,东胜哥哥。”宝珍兴高采烈,“我们都觉得像卫红哥哥。”
何东胜一副谢天谢地的模样:“太好了,幸亏是个小子。要是姑娘像卫红,以后讲婆家就麻烦大了。”
埋头挖水渠的人全都笑了起来。
宝珍的母亲从裤子口袋里头摸出把枣子硬要塞到余秋手上:“大夫你吃啊,我家宝珍肯吃苦嘞,你多点点她,有事喊她做,不要拉不下脸。”
那枣子微微泛黄,还带着捂出来的温热。
余秋抓在手上有些尴尬,连连推辞:“您别客气,宝珍很聪明,是吃这碗饭的人。”
临床上查胎方位,除了依靠b超机之外,主要依靠的是助产人员的手来摸先露位置。尤其进入临产状态之后,基本上全靠手摸。产道打开没有,宮口开到什么程度了,更是不可能靠机器判断。
有的人上临床一年半载都摸不准,刚才宝珍接生秀华的时候却一摸一个准,可见手感不错。
这也算是老天爷赏饭吃。
宝珍母亲立刻高兴起来:“哎哎,还是要大夫你多教啊。”
她就这么个小女儿,自然希望姑娘不要在田里头打转。不管口号喊得多响亮,贫下中农依然希望能够洗干净脚上的泥巴,做个天天穿鞋的工人最体面。
要是女儿能够学到手艺,自己再想办法找找机会,不说上个中专什么的,只要能去公社卫生院上班,她真是做梦都要笑醒了。
余秋有点儿害怕热情过度的妇女,赶紧嘴里头敷衍着,往大沟的方向走。
她早上出门就是琢磨着要怎样用芦苇盖房子。她以前跟着导师去山东开会的时候,看过当地有老房子拿海草当屋顶。
宝珍在边上热情洋溢地帮着出主意:“要不要在芦苇上加稻草啊?”
她家去年两个哥哥讨嫂嫂的时候新盖的瓦房,但现在村里头还有不少泥巴屋,都是拿稻草盖屋顶。
余秋也搞不清楚行不行,只能表示自己还要再问问人。
她俩刚回头,就听到水田传来“嗷嗷”的叫声。胡杨赤脚踩在田里头,被头牛拽着差点儿拖倒在地上。
宝珍花容失色,拉着余秋就往沟口躲。
牛虽然平素性情敦厚,可一旦发起狂来,真的会顶死人的。
水田跟田埂上的农民也齐齐变了色,都扯着嗓子喊:“撒手,松开绳子。”
可惜胡杨惊惶过头,压根反应不过来,愣是被牛直直拽到了田边,摔倒在田埂上。
眼看着狂牛就要撒蹄狂奔,拖着胡杨跑的时候,它尖锐的牛角上多了套圈绳。
何东胜牵住了牛角,旁边几个精壮的农民赶紧围上去,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迅速牵着牛鼻子,将牛绑到了田头的歪脖子树上。
那牛还提着口气,撅起蹄子就要踢人,结果两条前腿也挨了五花大绑。
生产队负责养牛的社员赶紧过来,又是摸脖子,又是说好话,跟哄脾气的孩子一样,总算让发狂的牛慢慢放弃了挣扎。
余秋扶着趴在地上的胡杨起身,看他嘴巴都磕破了的样子,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你不是在大队当会计吗?怎么跑这儿来了?”
胡杨一颗门牙都磕松了,吐出来的吐沫除了血水还有泥巴。
新会计十分委屈:“杨老师去县里头看眼睛了。”
这些账目都得师傅带徒弟,手把手地教。
他在大队办公室待着没有其他事情做,就想帮师傅干活。于是跑到了杨会计家所在的八队,积极要求下田。反正他从大队拿补贴,不算工分的。
男知青下田,就没有不对牛感兴趣的。牛耕田那可是一级劳动力的活儿,庄稼好把式才能干得好这个呢。
老农看他跃跃欲试,就在边上指点着他右手扶犁,左手牵绳,吆喝着大水牛往前走。
“前头好好的,那一段都是我犁的呢。”胡杨委屈地指着身后的水田,“谁知道莫名其妙的,它就发疯了。”
先前指导他耕田的农民心有余悸:“算了吧,娃娃,安安心心当会计。这个就不是你们学生娃娃能干的事情。”
“谁说我不能干的。”胡杨相当执着,“我开拖拉机来耕田。”
周围的农民们都笑了起来,纷纷打趣:“快点儿啊,胡会计,我们等着拖拉机。”
余秋从自己背着的医药箱里头拿了碘酒跟棉签出来,帮他磕破了的嘴角消毒,没好气道:“你先把插秧机造出来才是正经。”
拖拉机要烧柴油的,比打水机耗油厉害多了。倒是如果有手动插秧机,省却弯腰的过程,可以大大减轻农业生产负担,迅速提高效率。
碘酒有刺激性,胡杨疼得眉毛拼命往天上飞,还不敢开口叫。因为嘴巴一动,痛得更厉害。
余秋消毒完他嘴上的伤口,转头刚好对上何东胜。
“拿根针给我。”他眉头微蹙,“牛被蛇咬了。”
乡间水蛇大部分毒性不大,咬到人也是伤口附近肿胀而已,但是非常疼。
这头牛就是突然间被水蛇咬了,疼痛难耐,才发狂往田埂跑的。
何东胜在牛腿伤口附近划了几道口子,帮助毒液排出。余秋又泡了高锰酸钾片,帮着牛消毒伤口。
先前狂躁不安的牛,此刻像是找到了可以诉说委屈的对象,连着打了好几个响鼻。平常负责喂养它的人,一直在边上摸着它的脖子安慰它。
余秋觉得这牛可怜极了,才一岁多就得干重体力劳动,而且还要被蛇咬。
就连被他拖了一路的胡杨也叹气:“要是咱们有拖拉机耕田,牛也不用这么辛苦了。”
何东胜从田头采了几颗草,直接在水里头洗了洗,然后放嘴里头嚼烂了,吐出来敷在牛的伤口上,又问余秋要了纱布绑住,这才笑着回胡杨的话:“要是牛不耕田,那就要被杀掉吃了。”
乡间最清闲的是猪,那是养肥了挨宰的。
胡杨一噎,居然找不到话来回。
他悻悻地摸了摸脑袋,小声嘟囔:“那我还是先弄个插秧机出来吧。”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