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三章
    齐涉江不是专业的大鼓演员,还真没自创过鼓曲。老白之所以听不出来,是因为他刚才唱的那一段,听着有大鼓的影子,但其实根本哪种鼓曲都不是,而是子弟书!
    比起鼓曲,他觉得子弟书的唱腔和这首歌更加般配。
    “子弟书”是往日京城八旗子弟里首创的曲艺形式,因此而得名,题材、曲词上比较文雅。
    在齐涉江那会儿,会的人就极少极少了,基本消失在大众视野,几乎等同失传。他也是机缘巧合,才从一名没弟子的老艺人那里学来。
    子弟书唱腔繁难,那老艺人都不是皆尽掌握,会的都教给齐涉江了。可惜齐涉江还没来得及收徒,就一命呜呼了。
    子弟书虽然失传,但它有个别称,叫“旧日鼓词”。
    什么意思呢?这里的鼓词指的就是鼓曲。
    后来的京韵大鼓、梨花大鼓、河南坠子等,在创始时继承了部分子弟书的节拍、韵律、曲本和文本,所以子弟书才别称“旧日鼓词”。
    子弟书可以算这些鼓曲的半个前身了,二者之间极有渊源。
    鼓曲《何必西厢》原词很多内容,包括唱腔其实就改自子弟书。
    ——所以,不是齐涉江的唱腔像大鼓,而是大鼓像齐涉江所唱的子弟书!
    至于弦师老白所谓穆派大鼓的影子,那就更简单了。
    子弟书和鼓曲发展过程中都吸收了戏曲的元素,齐涉江从小就正经坐科学戏的,同一个流派,能没影子么?
    到了歌曲末尾,齐涉江又续了两句:“稗史观来尽节义,新词填去尽多情!”
    同样是出自子弟书,到此时他和乐师们好像已经达成了无形中的默契,互相配合,虽然素不相识,但曲本是有定式的。
    到了末字,乐器只剩三弦,伴着齐涉江悠然的尾音,圆润清亮的弦音滚滚落下。
    老白收手,竟然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同时看到聚光灯下,齐涉江竟是回头对他们的方向轻轻颔首示意。
    老白等人也回以微笑,虽然大家一句话也没交流,却完成了一场漂亮的合作。
    ……
    演唱会结束,齐涉江本来想去找弦师聊聊天,但被夏李二人拖在后台了,逃不过。
    毕竟夏一苇和李敬都对齐涉江的表现很震惊,他们觉得齐涉江的状态简直就像脱胎换骨!
    夏一苇出道这么久,她完全可以感受到齐涉江站在舞台上的那种气场,泰然自若。
    相比之下,她刚出道那会儿绝对比不上,摸爬滚打好几年后,她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至于涉江的唱功,大鼓演唱她懂得有限,只想着涉江可能是练习过,她更在意的是——这么说亲儿子可能不太好,但涉江以前的表演是没什么灵性的。
    但今天,截然不同。
    难道这就是一夜之间开窍了?
    待到李敬告诉夏一苇,齐涉江是真心想说相声后,夏一苇又懵了一下。
    “涉江,看出来你喜欢这些……曲艺了,但是相声不太适合你吧。”夏一苇比较委婉地说,“你可以出专辑啊,刚才那几句就唱得很好。”
    齐涉江反对,“那不是我老本行啊。”
    夏一苇:“你入行没半年,老本行是学生吧。”
    齐涉江:“……”
    齐涉江:“……对,我的意思是,我真心喜欢的事业。”
    夏一苇连连摆手,“你刚刚参加节目时,还说要不靠我自己做个演员,你梦想也变太快了,再说吧。”
    李敬也是这个意思,不过他更含蓄,“那咱们边走边看。”
    齐涉江听罢,只能道:“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我会证明给你看的。”
    日久见人心,今天时间比较晚了,但会有让他们看到的时候。
    夏一苇和李敬面面相觑,这孩子样子是很真诚,但他们实在难以想象齐涉江去说相声的样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