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于国飞“诶”了一声,仍然缓慢的往前走着,手上拎着给妻子和儿子买的礼物,到了家门口,大门紧闭,一盏青白的小灯悬在罗马柱上,照应着“风雪夜归人”
    他踟蹰许久,却没有进去,而是从口袋里抖落一个烟出来放在唇间,沉默的吸了两口。
    这是他出差回来的常规操作了。
    命运对于国飞这个男人挺不好的。可他这辈子矜矜业业,根本没做什么坏事儿。他以前和妻子是大学老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夫妻感情和睦,有两个漂亮的孩子,一儿一女。想给孩子们一个更加优渥的生活条件,下海经商,他聪明有才,深谋远虑,很快积累到了第一笔财富,事业步步高升。
    哪怕有钱之后,他依然是乐善好施,兼济天下,扪心自问,他对得起这个世界。
    最为得意的时候,却摔了个大跟头,他最宠爱的小女儿丢了。
    妻子身患抑郁症,烧伤了自己,开朗聪明的儿子变得沉默阴翳,他努力营造出来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哪怕命运对他毫无善意,于国飞也从来没有埋怨过,他始终相信,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哪怕穷其一生,他也一定要找到女儿。
    尽管知道走进那扇里,会是毫无意外的冰冷漠然,一室凄然,但于国飞还是极力地调整自己的心情和表情,让自己看上去没那么沮丧。里面住着的,是他的妻子和儿子,他依然最爱他们。
    他还给他们买了礼物,希望家人能开心一些。
    门一打开。
    令他意外的是,客厅灯光亮着,每个角落里都泛着柔和的光晕,和想象中凄凄惨惨的完全不一样!
    于国飞以为是保姆还没走,换了拖鞋走进去,正要开口说:“太晚了李阿姨你回去吧”的时候,他已经走到厨房,准备自己热点剩饭剩菜吃的时候,看到厨房里瘦高个儿的儿子和温婉的妻子,母子俩正有说有笑的聊着天,声音很低,儿子一惯没有表情的脸上出现一丝羞涩。小炖锅里还煮着东西,散发出清甜的味道。
    常年一拖二的一家之主一愣,感觉到哪里不对劲,却又说不出来。
    妻子脸上挂着笑,儿子脸上也挂着笑。
    这样的场景好多年没出现了!
    罗伊还是那副柔柔的模样,向他投递一个眼神,问道:“这么晚才回来,吃饭了吗?”
    出差那么忙,哪吃的上饭啊?但于国飞不舍得让妻子操劳,捂住干瘪的肚子说:“吃了飞机餐了。”又连忙问:“你最近感觉怎么样?”
    罗伊微笑道:“还行。”
    还想就是病情并无波折的意思,于国飞放心了。
    于羡自从爸爸回来,就启动了一言不发的开关,还有些变扭的把地方让给爸爸妈妈交谈。
    罗伊指着岛台上摆着的一二三盅甜品,“这是羡羡练习的作品,我已经吃不下了,你要是肚子还能撑下,你就吃吧。”
    “诶。”于国飞看了眼儿子,又看看桌上摆着的东西,简直不敢相信冷漠的儿子竟然做起来甜品,但是老父亲也不敢问,生怕一句话说的不对让敏感的少年不开心。
    他受宠若惊地坐下来,把三碗冰糖雪梨汤都喝了,枸杞也吃掉了,渣都不剩。
    于羡走到楼梯口,忍不住偷瞄了眼老爸,他可真能吃啊,也不怕得糖尿病。
    *
    晚上,于国飞洗完澡回到卧室,罗伊已经躺下盖好了被子,半阖着眼。
    于国飞摸了摸还没吃饱的肚子,轻手轻脚地走到床边,掀开被子躺进去,从背后抱住妻子,动作轻到几乎让对方感觉不出来。
    罗伊并没有睡着,她还在想事情,感受到背后的暖意,便转了过来,在黑暗中看着自己的丈夫。两人的面容被这艰辛的十年岁月侵蚀了,爬上淡淡的皱纹,却没有让他们的爱减淡一分。
    于国飞揽了揽罗伊的肩膀,问她:“药都吃了吗?冷不冷?往我身边靠点儿。”
    罗伊点点头,平静的眼眸里难得闪着稀碎的光芒,她忽然说:“国飞,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
    “你说。”其实无论罗伊说什么,于国飞都会答应她的。
    罗伊试着询问道:“我想试试一个人在家,照顾羡羡。”
    于国飞没想到妻子说的是这个,他说:“在家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家里平时没人,我得忙工作还得参加公益组织的活动。而且羡羡也跟我们不亲近,万一你又出问题怎么办?”
    罗伊给了他一个宽慰的眼神:“不会的,我有信心。我今天才发现,羡羡不是冷漠,只是太自责而不敢靠近我们,他很善良,我们对他的关心太少了。”
    于国飞也沉默了,他抱着妻子,觉得她今天很不一样,全身自内而外地散发着一股激动。
    莫名地,他也跟着血液沸腾起来。他不是一个敢说大话的人,因为希望越多失望越多,只能沉默。
    但是,冥冥之中,好像有东西在指引着这一家人重新开始。
    第13章
    十二中的老师都是工作狂魔,月考成绩两天便出来了。
    早读课的时候,学生们在教室里“咦里哇啦”的背着课文,各科老师开始忙碌的分类试卷。
    终于赶在上第一节课之前把所有的试卷分完了。
    朱福新对自己班上的考试成绩一向是十分自信的,看都懒得看一眼排名表,优哉游哉的喝着茶,毕竟他掌握了全校最“高精尖”的学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