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黎到省城八里巷子时已经是傍晚了,天色将幕,下着细雨,巷子里头人烟稀少。麻婆背着大行李,四乐上前问摆摊的“可知有个米家?卖米的米家。”
摆摊的想来想去“卖米的?”摆手“这里没有卖米的。”
还是旁边的一个老头出来说“有嘛。最里头。”对四乐道“他在这里没摆多久,才会不晓得。米半巷以前就是卖米的。后来米老爷死了。就不卖米了。卖洋货。也没以前有钱了。”
苏世黎谢他,确认问“最里头的?”
“是。过了牌坊,最里头的那幢小楼。”边说着,边好奇地打量她。
三个人冒雨进了巷子。
省城里地皮贵,八里巷子看着有些年头,兴许以前繁华过,从临街屋子的外观便看得出来,不过旧了些,窗户里伸出来长竹杆,想必是晒衣服用的,又牵着电线,似蛛网。
街道本已经逼窄,两边俱是人家,还有人灶台就搭在街边的,现在正是做饭的时候,打着伞在外头烧火。时有总角小儿冒着雨尖叫嘻闹,从三个面前跑过去、跑过来。街边屋门都是大开的,里头人在说话,外面也听得见。还有学夫子书的,读书声朗朗而来。
三个人走到中间段,远远便看到最里头有家挂着红灯笼。是幢白楼。
楼不高,三层半。二楼阳台临街,阳台上放满了东西。三楼有窗户是彩色玻璃的,缺了一块,用白玻璃补。
一楼对街的门与别家一样是大开的,进门便是堂屋,堂屋没有人,光线有些暗。
四乐上去拍门,问“有没有人在家。”只听到里头有人在说话,还有女子笑闹,却并没有回音。
她只得走得进,提高了声音“有没有人在家。”
“谁?”二楼是似有人应了声,踢踢踏踏下楼来,是个年轻女子,莫约十几岁,穿着小袄。看到四乐又看看门外的苏世黎和麻婆。大概觉得她们穿得土气,又因是风尘仆仆而来的,不那么干净,翻了个白眼,不听人说话,回头往楼上喊“打秋风的又来啦!”扭身就上楼去了,也不理下面怎么样。
三个人在堂屋站了半晌,却也没再有人下来。过了好一会儿,还是个担水的仆妇从外头进来,看到她们,只叫她们先等等,跑去把水倒了才回来,问“你们是?”
苏世黎说“这里是米家吗?”
仆妇说:“是。”
苏世黎说“我是米五娘的女儿。姓苏的。”
仆妇莫名“啊?哪个米五娘?”
“家里主人在吗?”苏世黎问着抬头,看到先头的年轻女子正从二楼探头看下面,辫子落下来,在楼梯间晃来晃去。
仆妇不解得很,嘀咕“哪有什么五娘。”却还是往上头叫“二姐儿!二姐儿!太太们在哪边?”
那年轻女子伸头大声道:“在后堂,赵太太来了。给大姐说亲呢。”
仆妇便往后头去。
苏世黎站在堂中,打量这楼。看着有些年头,木料也都考究。堂屋里洋玩意儿并不多,只有一个摆钟,其它看着都是有年份的。不过桌上插花的瓷瓶已经缺了口也没有补一补或是换上新的。
过了好一会儿,才有听到脚步声来,远远还没看到人,便听到仆妇说话“说是米五娘的女儿。”
一个响亮的声音说“行了,我知道了。五娘嘛。死了多年了,你不知道的。”
声音转过的屏风,打先的是个瘦瘦的妇人,莫约四五十来岁。大概是在见要紧的客人,在家里也没有穿常服,穿着绣工复杂的大衣裳,打扮得十分繁复,莲步轻移,动起来身上环佩叮。见到苏世黎先是打量,问“你是五娘的女儿?姓苏吗?”
苏世黎应声“是。”
妇人看她穿素服,又问“你怎么戴孝?丈夫过世了吗?”因着现在苏世黎挽的是妇人发髻。
苏世黎说“我和离在家。父亲过世了才戴孝。”
那妇人十分讶异“死了?”也不问和离的事,看得出并不上心。也不说自己是谁,连忙转身往楼上去,上了一半楼,才想起来,挥手叫苏世黎“你坐。”蹬蹬瞪地跑上去。不知道在跟谁大声说话。许是在问,要不要去奔丧呢。
有上头妇人咳得厉害,像是病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的。过了一会儿那妇人才又下来。
问苏世黎“你来是要做什么呢?”
这直愣愣的问话,叫苏世黎怔了一下,还好她本来也有自己的打算,正要说,那妇人又摆手“哎呀。看我问这种话。你先坐,家里有客,一会儿就好了。伯娘们都在。不管来省城做什么,饭总是要留在家里吃一顿。”
叫苏世黎还在堂屋等着。自己又往后头去了。
四乐小声嘀咕“茶也没有一口。”觉得这里怠慢了主家。
麻姑扯扯她袖子,她连忙不吱声了。
三个人等在堂屋,偶尔也能听到后堂妇人说笑。句子听不得整的,只隐隐有只字片语传来。
有个声音略大,零星也能得知,说的那个少爷是个出众的人物,开年还打算去科考的。洋文懂得好几种,都是在国教院学的。
声音略大的妇人十分爽朗地笑“在朝一品,哪个不是国教院出身。陛下虽然推崇洋学,可下头再热闹,能站在宝殿上议政的,到底还是夫子门下。高下立判。不是我说,前途是大好的。人家也有诚意……”后头的话便听不太清楚了。
过了好久,热热闹闹的一群人出来,把一个梳坠马髻的华服贵妇人簇拥着出来,一路都在相互客气“这事情要是能成,必得要谢赵太太的。”
贵妇人轻声笑“那也是你们大姐儿教养得好,他家里才能看得上,才愿意立时就下订。”
米家的人谦虚“还是托赵太太的福。”
贵妇人笑“那我也不谦虚。”摆摆手“明日到我家去,再让他们小辈自己远远瞧上一眼。这喜事便成了。”
米家的人笑吟吟,一直把人送到门口去,先前招待苏世黎的妇人,轻手为人打着伞,等轿子过来。等人上了轿,又一直目送人出了巷子,这群人才意犹未尽地回转。
高个的妇人叹说“要真成了,可了却了我一桩心事。”回到堂屋看到苏世黎三个人,怔了怔“这是?”
先前招待苏世黎的妇人收了伞“哎呀,这是五娘的女儿。”
拉着苏世黎过来,指着高个的对苏世黎说:“这是你大伯娘”指指旁边那个胖些的“这是你二伯娘。”又指自己“我是你三伯娘。”
苏世黎屈膝一一叫了人。
“里头说话。这外头堂屋里总有风灌。关上门吧,又太黑。”大伯娘领着人往里头走。
二伯娘却不来,只说“这衣服穿着浑身不自在。”要上楼换衣裳去。三伯娘也不去了“我上楼看看母亲。方才一直咳。”
大伯娘并不在意,自己和苏世黎到内堂坐。
里头吃了的茶还没有收,果壳儿一桌子都是,几个大盒子还摆在桌上。大伯娘让苏世黎坐,扭头叫“钱妈,钱妈!”过了好久,也没人应。她也没法,只得算了。抱怨“家里只有一个下人了。还爱躲懒。”
看了一眼麻姑背了那些东西,又添了句 “家里三房人,却挤在一个楼,手脚都摆不开。”
苏世黎知道她的意思,说:“我就是想着,从没见过母亲家里人,过来看看。一会儿还要回客栈去的。”
大伯娘惊讶“怎么不到家里住呢。”也只是随便那么一说,并不是真的要留她。好不容易钱妈来把桌子收了,两个人才好说话。
知道苏老爷死了,大伯娘一脸哀色“这还没有多大年纪吧?”又抱怨“若不是老爷被你母亲气死了,两家也不至于不往来。”这意思,便是不会去奔丧了。奔丧是要包白包的,白给苏家钱,疯了不成。
苏世黎也早看出来,米家对她是没什么要认的意思。
本来多年不走动,米老爷又是那么死的,这样也没甚好说的。她并没有打算就来依靠人家,只想着先在省城找个便宜的院子安顿下来,再谋划别的事情。没找到地方之前,若能在这里落一脚,便落一脚,不能便找个客栈住几天也使得。
见大伯娘说完这些,就开始喝茶,对她也没有别的话似的,便顺势站起来想着要告辞了。想说告辞前总要去看看外祖母。可目光落在桌上的礼盒上头却凝住。
她看了一遍,怕自己看错了,又把那东西从头到尾打量了一遍。最后才确认,盒子里的是阴阳佩原物没有错――玉身有个小缺,从缺口处延出几条殒痕。玉身色泽温润,一看就是经年受了人气滋养的老东西。
她没想到,遍寻不得的东西,来得这样容易。一时狂喜,连呼吸都不由自主放缓了。
那个沉睡已久的声音猛地在她脑海中炸开来“在这!”苏世黎外家姓米。住在省城。以前是卖米的,在八里巷子,其它的并不知道详情。
苏世黎到省城八里巷子时已经是傍晚了,天色将幕,下着细雨,巷子里头人烟稀少。麻婆背着大行李,四乐上前问摆摊的“可知有个米家?卖米的米家。”
摆摊的想来想去“卖米的?”摆手“这里没有卖米的。”
还是旁边的一个老头出来说“有嘛。最里头。”对四乐道“他在这里没摆多久,才会不晓得。米半巷以前就是卖米的。后来米老爷死了。就不卖米了。卖洋货。也没以前有钱了。”
苏世黎谢他,确认问“最里头的?”
“是。过了牌坊,最里头的那幢小楼。”边说着,边好奇地打量她。
三个人冒雨进了巷子。
省城里地皮贵,八里巷子看着有些年头,兴许以前繁华过,从临街屋子的外观便看得出来,不过旧了些,窗户里伸出来长竹杆,想必是晒衣服用的,又牵着电线,似蛛网。
街道本已经逼窄,两边俱是人家,还有人灶台就搭在街边的,现在正是做饭的时候,打着伞在外头烧火。时有总角小儿冒着雨尖叫嘻闹,从三个面前跑过去、跑过来。街边屋门都是大开的,里头人在说话,外面也听得见。还有学夫子书的,读书声朗朗而来。
三个人走到中间段,远远便看到最里头有家挂着红灯笼。是幢白楼。
楼不高,三层半。二楼阳台临街,阳台上放满了东西。三楼有窗户是彩色玻璃的,缺了一块,用白玻璃补。
一楼对街的门与别家一样是大开的,进门便是堂屋,堂屋没有人,光线有些暗。
四乐上去拍门,问“有没有人在家。”只听到里头有人在说话,还有女子笑闹,却并没有回音。
她只得走得进,提高了声音“有没有人在家。”
“谁?”二楼是似有人应了声,踢踢踏踏下楼来,是个年轻女子,莫约十几岁,穿着小袄。看到四乐又看看门外的苏世黎和麻婆。大概觉得她们穿得土气,又因是风尘仆仆而来的,不那么干净,翻了个白眼,不听人说话,回头往楼上喊“打秋风的又来啦!”扭身就上楼去了,也不理下面怎么样。
三个人在堂屋站了半晌,却也没再有人下来。过了好一会儿,还是个担水的仆妇从外头进来,看到她们,只叫她们先等等,跑去把水倒了才回来,问“你们是?”
苏世黎说“这里是米家吗?”
仆妇说:“是。”
苏世黎说“我是米五娘的女儿。姓苏的。”
仆妇莫名“啊?哪个米五娘?”
“家里主人在吗?”苏世黎问着抬头,看到先头的年轻女子正从二楼探头看下面,辫子落下来,在楼梯间晃来晃去。
仆妇不解得很,嘀咕“哪有什么五娘。”却还是往上头叫“二姐儿!二姐儿!太太们在哪边?”
那年轻女子伸头大声道:“在后堂,赵太太来了。给大姐说亲呢。”
仆妇便往后头去。
苏世黎站在堂中,打量这楼。看着有些年头,木料也都考究。堂屋里洋玩意儿并不多,只有一个摆钟,其它看着都是有年份的。不过桌上插花的瓷瓶已经缺了口也没有补一补或是换上新的。
过了好一会儿,才有听到脚步声来,远远还没看到人,便听到仆妇说话“说是米五娘的女儿。”
一个响亮的声音说“行了,我知道了。五娘嘛。死了多年了,你不知道的。”
声音转过的屏风,打先的是个瘦瘦的妇人,莫约四五十来岁。大概是在见要紧的客人,在家里也没有穿常服,穿着绣工复杂的大衣裳,打扮得十分繁复,莲步轻移,动起来身上环佩叮。见到苏世黎先是打量,问“你是五娘的女儿?姓苏吗?”
苏世黎应声“是。”
妇人看她穿素服,又问“你怎么戴孝?丈夫过世了吗?”因着现在苏世黎挽的是妇人发髻。
苏世黎说“我和离在家。父亲过世了才戴孝。”
那妇人十分讶异“死了?”也不问和离的事,看得出并不上心。也不说自己是谁,连忙转身往楼上去,上了一半楼,才想起来,挥手叫苏世黎“你坐。”蹬蹬瞪地跑上去。不知道在跟谁大声说话。许是在问,要不要去奔丧呢。
有上头妇人咳得厉害,像是病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的。过了一会儿那妇人才又下来。
问苏世黎“你来是要做什么呢?”
这直愣愣的问话,叫苏世黎怔了一下,还好她本来也有自己的打算,正要说,那妇人又摆手“哎呀。看我问这种话。你先坐,家里有客,一会儿就好了。伯娘们都在。不管来省城做什么,饭总是要留在家里吃一顿。”
叫苏世黎还在堂屋等着。自己又往后头去了。
四乐小声嘀咕“茶也没有一口。”觉得这里怠慢了主家。
麻姑扯扯她袖子,她连忙不吱声了。
三个人等在堂屋,偶尔也能听到后堂妇人说笑。句子听不得整的,只隐隐有只字片语传来。
有个声音略大,零星也能得知,说的那个少爷是个出众的人物,开年还打算去科考的。洋文懂得好几种,都是在国教院学的。
声音略大的妇人十分爽朗地笑“在朝一品,哪个不是国教院出身。陛下虽然推崇洋学,可下头再热闹,能站在宝殿上议政的,到底还是夫子门下。高下立判。不是我说,前途是大好的。人家也有诚意……”后头的话便听不太清楚了。
过了好久,热热闹闹的一群人出来,把一个梳坠马髻的华服贵妇人簇拥着出来,一路都在相互客气“这事情要是能成,必得要谢赵太太的。”
贵妇人轻声笑“那也是你们大姐儿教养得好,他家里才能看得上,才愿意立时就下订。”
米家的人谦虚“还是托赵太太的福。”
贵妇人笑“那我也不谦虚。”摆摆手“明日到我家去,再让他们小辈自己远远瞧上一眼。这喜事便成了。”
米家的人笑吟吟,一直把人送到门口去,先前招待苏世黎的妇人,轻手为人打着伞,等轿子过来。等人上了轿,又一直目送人出了巷子,这群人才意犹未尽地回转。
高个的妇人叹说“要真成了,可了却了我一桩心事。”回到堂屋看到苏世黎三个人,怔了怔“这是?”
先前招待苏世黎的妇人收了伞“哎呀,这是五娘的女儿。”
拉着苏世黎过来,指着高个的对苏世黎说:“这是你大伯娘”指指旁边那个胖些的“这是你二伯娘。”又指自己“我是你三伯娘。”
苏世黎屈膝一一叫了人。
“里头说话。这外头堂屋里总有风灌。关上门吧,又太黑。”大伯娘领着人往里头走。
二伯娘却不来,只说“这衣服穿着浑身不自在。”要上楼换衣裳去。三伯娘也不去了“我上楼看看母亲。方才一直咳。”
大伯娘并不在意,自己和苏世黎到内堂坐。
里头吃了的茶还没有收,果壳儿一桌子都是,几个大盒子还摆在桌上。大伯娘让苏世黎坐,扭头叫“钱妈,钱妈!”过了好久,也没人应。她也没法,只得算了。抱怨“家里只有一个下人了。还爱躲懒。”
看了一眼麻姑背了那些东西,又添了句 “家里三房人,却挤在一个楼,手脚都摆不开。”
苏世黎知道她的意思,说:“我就是想着,从没见过母亲家里人,过来看看。一会儿还要回客栈去的。”
大伯娘惊讶“怎么不到家里住呢。”也只是随便那么一说,并不是真的要留她。好不容易钱妈来把桌子收了,两个人才好说话。
知道苏老爷死了,大伯娘一脸哀色“这还没有多大年纪吧?”又抱怨“若不是老爷被你母亲气死了,两家也不至于不往来。”这意思,便是不会去奔丧了。奔丧是要包白包的,白给苏家钱,疯了不成。
苏世黎也早看出来,米家对她是没什么要认的意思。
本来多年不走动,米老爷又是那么死的,这样也没甚好说的。她并没有打算就来依靠人家,只想着先在省城找个便宜的院子安顿下来,再谋划别的事情。没找到地方之前,若能在这里落一脚,便落一脚,不能便找个客栈住几天也使得。
见大伯娘说完这些,就开始喝茶,对她也没有别的话似的,便顺势站起来想着要告辞了。想说告辞前总要去看看外祖母。可目光落在桌上的礼盒上头却凝住。
她看了一遍,怕自己看错了,又把那东西从头到尾打量了一遍。最后才确认,盒子里的是阴阳佩原物没有错――玉身有个小缺,从缺口处延出几条殒痕。玉身色泽温润,一看就是经年受了人气滋养的老东西。
她没想到,遍寻不得的东西,来得这样容易。一时狂喜,连呼吸都不由自主放缓了。
那个沉睡已久的声音猛地在她脑海中炸开来“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