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刘艳是绝对没想来,二哥已经在心里决定,要把她带在身边,带她出门。
    此刻,她眼珠子滴溜直转,一边听着外面,她妈教她大哥洗碗,和她大哥讲道理,当然日常的一句,必不可少,那就是:小妹年纪最小,他身为大哥,要照顾妹妹。一边心里琢磨着,怎么让二哥带她去山上。
    她来了这么多天,一直被陈氏拘着,出过最远的门,就是屋门前的那块自留地。
    在家里,她动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穿衣吃饭关门,跟在陈氏身边打下手,递东西,努力让陈氏相信,她已经不傻了,完全可以走出门了。
    她想看看刘家村,更想去山上看看。
    老话常说,靠山吃山,在这个艰苦的年代,在饿过肚子后,她想找口吃的,想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在饿肚子面前,其余都是小事。
    很快洗完了碗,陈氏带着大儿子刘军了走进来,“休息一下,下午妈去上工,华子先带军子去找割牛草的地,然后再去山上拣柴,军子回来后,要在家带妹妹。”
    “妈,以后我出门都带着妹妹。”
    “妈,我想去山上。”
    刘华和刘艳兄妹俩几乎异口同声地开了口,陈氏诧异地看了两人一眼,“怎么回事?”抱起小女儿放到床上,眼睛却望向小儿子。
    这个床,大约是刘艳睡过最简陋的床,几块木板,上面只铺了一张草席,好像是由灯芯草自己编制的。
    “把妹妹留在家,会被伟子哥欺负的。”刘华说出了担心,还有会被奶奶使唤干活,突然想起,奶奶也要出工干活,要去养猪场喂责任猪,于是把后面一句话咽下去了。
    陈氏在心里衡量了一下,小儿子力气大,所以大他一岁的伟子都被他压着打,但大儿子……看着细皮嫩肉的大儿子,哪怕比伟子大一岁,也不定能打得过伟子。
    家里老头老太太重男轻女,所以,女娃早早地就开始干活了,夏花都已经开始下地挣工分了,但是男娃,无论伟子,还是和夏花同岁的建党,每天都像没笼头的马,不干活,到处跑。
    “妈,我想跟二哥一起,我想去山上看看。”刘艳惊喜不已,没想到二哥会主动说要带她出门,她当然得抓住机会,拽着她妈的衣袖恳求。
    陈氏瞧着小女儿晶亮的眼睛,满眼的渴望,不似从前的空洞无神,心头顿时软得一榻糊涂,小女儿已经完全好,想去外面,她也不能总拘着她,应了声好,又叮嘱小儿子,“记得好好看着你妹妹,在山脚下溜达一圈,别上山。”
    “柴火不急着拣,上午拣的,还剩下很多。”
    刘华一一应承了下来,爬上床躺下。
    刘军看着她妹她妈她弟都上了床,有些无措地站在床边。
    “你睡华子身边。”陈氏指了指位置,大儿子回来,以后这一张木板床就睡不下了,大儿子渐渐大了,又有闺女,得分开才行。
    再扫了眼屋子,空荡荡的,家里缺的东西还很多,桌子凳子一样都没有,吃饭只能蹲在灶边,那个灶还是她临时搭的,锅也没有,最主要的还是粮食问题,想着昨晚分家,才分了五十元钱,心里就觉得憋屈。
    孩子他爸,每个月寄回来的津贴,都不只这个数。
    老虔婆咬死说没钱,还把柜子箱子啥都亮出来给她们看,把她们当傻子,都能给她们看了,怎么可能放钱让她们找,哼,别让她哪天挖地三尺挖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  哎哟,终于上来了,以前听说后台很卡,第一回 感受到了o(╯□╰)o大家的留言都看到了,谢谢大家的喜欢。刚开文,还很瘦,需要大家的支持与呵护~~
    另外,说明一下:更新时间为14:30(如果没更新,可能是后台卡住了),其余时间为抓虫,如有加更,会提前说的。
    第4章 把账算清楚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儿转哪,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一首《九九艳阳天》,极具有时代特色的嘹亮歌声,从生产队的大喇叭里传出来,这是刘家村生产队通知要上工的信号。
    刘艳几乎在歌声响起时,就醒了过来,听了这么老些天,每天都是这一首,原本不熟悉的歌词,现在已经完全能够哼唱了,这个时代的生活,极度贫乏,就这台扩音器,据说是整个公社独有的一份。
    她所在的刘家村生产队,属于新建大队,大队之上是泉峰公社,整个公社有八个这样的新建大队,而新建大队,又有十个像刘家村这样的生产队,不过刘家村算是其中最大的生产队,有三百多号人,耕种的土地有五百多亩,还有后面一大片茶籽山。
    寻常生产队只有一两百号人口,刘家村生产队因一些历史原因,才没有被一分为二,成了全公社规模最大的一个生产队。
    刘艳忍不住猜测,大约是这个原因,全公社唯一的一台扩音器,落到他们生产队了,毕竟,别的队一百多号人,要上工敲个锣就行了。
    他们队没有这个大喇叭,还真不一定能全都听到。
    “妈去上工了,军子和华子照顾好妹妹。”陈春红在后门外用冷水洗了把脸后,走了进来,对已经起来下了床的三个孩子叮咛道:“华子记住了,等太阳西斜的时候,带你妹妹在山脚下转悠一圈就回来。”然后又看向大儿子,“记得今天下午要干的活,跟华子去生产队认个门,然后去找割牛草的地。”
    刘军正伸手揉着惺松的睡眼,听了这话,一下子清醒过来,“妈,我知道了。”
    大约刚睡醒,声音里还带着嘶哑,就这一句话,惊得刘华和刘艳兄妹俩眼珠子快要掉到地上了,似看怪物一般看了眼大哥刘军,他竟然也会这样好好说话。
    毕竟,回来的这几日,大哥要么拉长着脸不说话,好似谁都欠了他八百斤粮食没有还,要么说话哼声哼气,眼睛鼻孔朝天上看,就没见他好好说话的时候。
    没料到,洗了一次碗,睡了一场觉,大哥竟有这样的转变,刘艳抬头望向她妈的目光里,充满了赤*裸*裸的崇拜,似小星星一样放光。
    陈春红笑呵呵地摸了下小女儿的脑袋,“好好听你哥的话。”说完,往外走,打开了前门。
    好巧不巧,正碰上对面的二伯娘朱红英打开门走出来,仇人见面,分开眼红,这会子急着要上工,不可能打起来,但嘴巴却可以使劲动,拉开大嗓门道:“哟,今天天下红雨了,你这么早出门,我还以为,你又要病倒了,要天黑才能起来,又要请一下午的假了。”
    没分家之前,俩人只要打架,陈春红必定装病请假在家里,不去上工,老太太一骂,陈春红不仅在屋里和老太太对骂,还嚷嚷着要去革委会告老太太是封建毒瘤,剥削折磨儿媳妇,连病了都不放过,趁老四不在家,虐待军属,反*革*命,反军队,要和老太太划清界限。
    直接把老太太吓懵了。
    家里人都被陈春红吓得够呛,陈春红曾经就疯过,惹急了她,拿刀砍人,她都干得出来,所以,她说出这样的话来,大家也不敢逼她,只有老太太看不过眼,常常会狠骂上几句,吼上几嗓子,可是陈春红从来不在意。
    “也对,以前没分家,吃公中的穿公中的,靠着我们大家养,占着大家的便宜……”
    “谁靠大家养,谁占便宜了,”陈春红直接打断朱红英的乱吠,她原本不想理朱红英的,只当狗吠两声,毕竟,打架吵架是很费力气的,如今不比从前,她下午还得好好干活,可听到这,整个人如同点燃的爆竹,一下子就炸了。
    “朱红英,你给我把话说清了,我们娘几个以前吃的穿的,怎么成了大家供养,占大家便宜了,我工分是赚得少,但孩子他爸一年交家里的津帖,不说票据,单单钱就有七八百,你们俩口子加起来,去年一年才赚四百多一点,你家六个人吃饭,还三个半大的小子,能吃死老子,我家三个人吃饭,有两个是小孩,我们仔细把账算一算,到底谁养谁,谁占谁便宜,算出来欠我的,你们年底全给我还回来……”
    “一个两个丧门星,挨千刀的,都给我闭嘴,”
    胡老太太走出来,听这两妯娌越扯越离谱,瞬间黑了脸,大吼了一声,她就知道,老四媳妇这是在惦记着老四那津帖和票的事,她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全让这些丧门星给教坏了,抬头看了眼陈春红,“既然要上工,就好好去上工,你是该多赚点工分,好好养家。”
    “分了家,我家就不劳你费心了,反正老四赚的,够我们娘几了。”这会子功夫,该出来的人,都从屋子里出来了,陈春红说到这时,特意斜了眼,从正房东侧间走出来的老五夫妇俩,微眯着眼,凉凉道:“这有些人呀,没城里人的命,却养了城里人的身,连地都不会种,小心没了兄弟供养,饿死在马路边。”
    胡老太太被人直戳心肝,当即气得个倒仰。
    陈春红冷哼一声,看都不看一眼,往外走,真气倒了才好,老四在家,天天装气倒,也该遭一回报应了。
    屋子里,刘艳和大哥二哥,又一次目睹了她妈大发神威,见她妈走了,乖觉地关上了门,避开她奶发出的后续余波震荡。
    刘华对着大哥和小妹说道:“走,我们也出门,从后门出去,生产队这会子人多,我们先去找割牛草的地。”
    “现在?”刘军看着外面热辣辣的太阳光,迟疑了一下。
    “现在就走,奶奶等会儿会骂人,还会支使干活。”刘华一副很有经验的样子,她奶在生产队猪场煮猪食,比去地里干活的人,要晚出门。
    五月的天气,越来越燥热。
    这会子真的是一点防护都没有,接受太阳光的直晒,家里唯一的斗笠,是她妈上工时戴的,刘艳走到太阳底下,立即感受到了一股夏日的炎热,退怯的心思,到底让外界的吸引给打败了,她想去看看外面,早点多了解一下这个世界。
    “你们在这树荫底下等等。”刘华把大哥和小妹领到离家有一小段距离的大槐树底下,停了下来,“我忘了拿件东西,要回家一趟,等我一下。”
    刘艳点头答应,正好她也想歇一下脚
    瞧着二哥转身,飞一般的速度往家里跑去,她心里羡慕不已,二哥体力就是好,没见就刚才这一小段距离,她和大哥已热得湿汗淋漓,她是个头小,又从来没有出过门,大哥是这几年在三伯家养得太娇弱了,白皙的脸庞,已晒得通红。
    他们等了大约一刻钟左右,家里上工的人,都已经陆续出门,赶到生产队的集合点,村口一棵大板栗树底下,二哥都还没有回来。
    刘军等得有点急躁,对小妹说道:“老二还没有回来,要不我们回去看?”
    “再等等看。”刘艳按捺住性子,她不想往回走,走回去了,还得走出来,又得多走些路。
    “……站住,你这个讨债的,你给我回来。”
    一声熟悉的大吼声传来,刘艳和刘军俩人抬头望去,只瞧着二哥被奶奶给追出了门,追了半条田埂,奶奶气力不济停了下来,二哥见了,才转道往他们这儿跑来,走近了些,刘艳才发现,她二哥手里,拿着一顶竹子编的斗笠。
    刘华走到面前,把手里的斗笠戴到小妹头上,对大哥说道:“本来打算拿两顶,大哥和妹妹一人一顶,刚拿到一顶,就让奶奶发现了,只好逃了出来,妹妹小,给她戴,等空了,我缠着爷爷给我编两顶。”
    “爷爷编的?”刘艳很诧异,她爷刘老头还有这种手艺,取下头上的斗笠,仔细看了看,是用竹篾编制的,顶上一圈嵌入一层棕毛,可以遮阳。
    “当然啦,爷爷的竹蔑手艺在咱们这一带很出名,每年冬天,爷爷帮人编制竹器挣来的钱,交到生产队都能记工分,家里面,奶奶都存了有二十几顶斗笠,就等着别人到生产队来买,多换点工分。”
    刘艳听了一愣,头一回知道,挣来的钱,还要上交生产队?
    转眼一想,就明白过来了,这是集体经济的时代,不允许接私活,估计不上交,就得被批走资本主义了,唉,刘艳心里叹了口气,想要挣个钱还真不容易,连有手艺都不行,而且这个时代,工分比钱更重要,工分能换到粮食,但钱不一定能买到粮食,到公社粮站的粮店买粮食,除了钱,还要相应的粮票。
    且说,对面走过来一人行,有七八个之数,大约是分在这片区域的田里干活,一路走来,一路陆陆续续都有人开始下田,其中走在最前面的一位面色黧黑的妇人,笑着招呼道:“哟,这大太阳的,你们几个要去哪?”
    刘华喊了声六伯娘,然后回道:“我们去找能割牛草的地。”整个刘家村,除了少数几个外姓,剩下都姓刘,都是族亲,往上数几代都能攀上关系。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各位小可爱,么么哒!!
    开文三天,后台收藏过百,庆祝一下,今天晚上加更,加更时间为20:30~~~
    继续求一波收藏评论~~
    第5章 她好像有金手指
    刘军跟着腼腆地喊了一声六伯娘。
    那位面色黧黑的妇人点了点头,夸赞刘军,“你是军子吧,长得可真俊,比你家五叔还俊,真不像咱们村里人,养得像城里人,这么俊的娃,你三伯真狠心,养得好好的,怎么把你送回来了?”刘老头家老三生了个儿子,把侄子送回来,这件事,村里大家都知道,说嘴说闲话的,不在少数。
    刘军有些不自地避开了。
    听着这位六伯娘三句话不离挑拨,刘艳很不喜欢,这人和老刘家的关系怎么样,她不知道,但和她妈的关系肯定不好,一看就是个拨弄事非的,遂开口道:“ 我哥是我爸妈的孩子,又不是三伯家的孩子,当然要回自己家。”
    被个孩子驳了话,那位六伯娘顿时心里不舒服,看向刘艳时,因她没在村里出现过,打个顿,想起她是谁,“哟,你是老四家的傻女……”
    “我妹妹不傻了。”
    刘华看到妹妹被人说傻子,也不管长辈不长辈,气呼呼地打断了六伯娘的话,然后就要拉着妹妹走开,他不要让妹妹留下来被围观,没见已经下田的人都有在探头的。
    话说,村里的人早就听说了,前些天上池塘刘老头家的傻孙女,突然变好了,不傻了,眼下村里的娱乐少得可怜,所以这一类的八卦新闻,大家都特别感兴趣,叫上池塘刘老头,是因为刘艳他们家门前的那口大池塘,名唤上池塘,村里的老头,大多姓刘,为了区别,要么叫名字,要么以他家附近的一些特殊标志称呼。
    刘艳不想灰溜溜地走,觉得这是一个正名的机会,对着二哥眨了下眼睛,挣开二哥的手,转身走到六伯娘面前,两手抓紧斗笠的边缘,微仰起面,甜甜地喊了声六伯娘。
    然后故作天真道:“我之前是生病了,不过现在已经好了,我妈应该和大家都说过,六伯娘怎么不记得了,是不是得了健忘的病,我妈说,人要是病了,要及时找医生治。”
    说完这话,也不等六伯娘的反应,刘艳立即拉着二哥离开。
    她的声音不小,周遭离得近的人,有听到的,更有聪明的人,一下子就反应了过来,不由当场哈哈笑了起来,没一会儿,那一片稻田区就传来一连串的笑声。
    爱说事非、爱扯东家长西家短的大树媳妇,竟被个孩子取笑了,骂得病了,骂她的,还是她曾嘲笑的傻女。
    大树媳妇即指刚才那位六伯娘,她男人叫刘大树,是刘艳家隔了两个房头的堂伯。
    六伯娘在反应过来时的那一脸酱色,离开的刘艳自然没法欣赏到,她的注意力,已经全部让天上炙热的太阳光,还有对面的那座山,以及周围能看得见的山头给转移了。
    整个人似霜打茄子一般,没精打采的。
    谁来告诉她,为什么山上会这么干净,长满了茶籽树,结满茶籽的茶籽树,除此之外,整座山连一根杂草都没有,谁来告诉她,山上的蘑茹、野猪、野果等一切野物跑哪里长去了,刘艳沮丧极了。
    她要是提前一个月过来,或许还能摘一摘茶树上结的猫耳朵和茶泡吃。
    “那座山,是我们队里的,”
    刘华见小妹盯着对面的那座茶籽山出神,忙地给妹妹介绍,“队长每隔一个月会组织大家上山清理杂草,所以茶籽树长得比其他村都要好,每年结的茶籽也是最多的,去年我们生产队在县里还受到了表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