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他的父亲,亲手毁掉了这份崇拜。
从何清上初中开始,何父彻夜不归愈加频繁,科室收到病人对他的投诉也越来越多。顾晓燕一边工作,一边小心翼翼地瞒着儿子,平静和谐的家庭背后,逐渐形成暴风眼。
直到顾晓燕泪如雨下,抱着何清问他离婚后能不能跟着自己,父亲的形象才轰然倒塌。
“但我妈不想让我学医,”何清淡淡道,“我爸,他不是个好医生,几年前他们离了婚,我妈可能……不想见第二个何医生了。”
他转头看向一脸震惊的林维桢:“不过没什么,等到高考报志愿,我还是会去学医。”
一阵风吹过,何清站定,接着说:“就算学医会很苦,一路读博,三十多岁了也可能养活不了自己,就算医疗体系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医患矛盾严重,要面对多少人的误解和不解……”
“我还是会学医的,”何清的侧脸映在林维桢的双眸里,“我想做个好医生。”
作者有话要说:
“救死扶伤,不辞艰辛,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摘自《医学生誓言》
## 第 13 章
==============================
蒋海莹惊奇地发现,过了一个周末,林维桢好像有点儿不一样了。
平日里,整个小组总是何清到的最早。蒋海莹打着哈欠、提着鸡蛋饼袋子走进教室的时候,何清已经从食堂回来开始看书了,而林维桢的位子常常是空的——他不习惯在教室吃早饭。
谁知周一清晨,蒋海莹竟在玻璃房门口的天台碰上了林维桢。
一中纪律严,从不让带手机。林维桢领子前夹着一个小型MP3,戴了一只耳机,手里捧着打印好的资料,时不时瞥一眼,但大部分时间似乎都在靠听力复述。
蒋海莹过去打了个招呼,探头一看,那是BBC上周的新闻稿。
林维桢神神秘秘地朝她笑了一下,蒋海莹两根指头放在另一只手掌心上,作出了一个“给跪”的手势。
一上午高强度复习课后,悦耳的放学铃声终于响起。蒋海莹舒舒服服伸了个懒腰,收拾好东西,刚要出门,忽然看见后桌俩人摆着一模一样伏案疾笔的姿势,丝毫没有结束战斗的意思。
“不是吧!”蒋海莹内心爆哭,“老林你这是要跟何神保持一致?给不给我们活路了!”
林维桢从卷子里抬起头,酒窝轻轻一动:“一起啊蒋姐。”
蒋海莹转头就跑,决定让自己多快活几天。
半个小时后,林维桢终于做完了一页大学专四英语题。
保送对语言要求极高,尤其是TOP2,听说读写样样不能差。林维桢算了算时间,在保证各科作业按时完成的基础上,再冲刺外语,每天还要多挤出来一个半小时。
在满满当当的日程里,想要再找点空隙,也只有晚上了。灯光之下,是心底破土而出的、想要放手一搏的嫩芽。
何清看在眼里,但什么都没说,他们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理想”两个字,本就是不足为外人道的。
而知己不必明说。
周四早上,蒋海莹才发现林维桢这回真的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不少人的课桌上都写着高考倒计时和鼓励自己的话,蒋海莹发作业的时候偶尔一瞥,发现林维桢的倒计时只剩下三十多天了,数字下面是几排清晰的小字。
“横渠四句啊,”蒋海莹小声道,“老林到底是有志青年!看看我,多简单明了!高出一本线五十分!”
林维桢比了个大拇指。
蒋海莹好奇道:“何神写了什么?”
何清握笔的手顿了顿。
蒋海莹:“那啥,要是不能看,就算了……”
何清:“没什么不能看的。”
蒋海莹得了话,喜滋滋地凑上来,小声念道:“绝对的实力下,运气因素不值一提……”
林维桢心里动了一下。
“横渠四句”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太大,太空,也太虚假了。他心里藏着那点火焰,却不想搞得人尽皆知,将心比心,也从不去看何清课桌上写了什么。
绝对的实力,林维桢心想,跟何清本人真是相配。
何清同样是一种光源,只是他的光芒安静、柔和,从不夺人眼球,却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那短短的三十天,如今回忆起来简直如流星般璀璨。第三周的小型模考,林维桢奇迹般地冲进了前五名,而何清稳坐第一。
“一百四十三!”蒋海莹惊呼着抢过林维桢的英语答题卡,“快让我瞻仰一下,这个每天拿BBC新闻练复述的外星人,单科比我高了三十分!”
一中的小型考试出的比统考题难很多,保送考试前夕的小测,更是把英语拔高了两个档,以供想要走保送的人参考。毕竟校级选拔后,所有人还要接受目标大学的考验,高考题做的好,不代表外语水平真的足够厉害,题难了,才显得出真实的差距。
“听说文科班最高一百四十一,”韩婧也转过头,小声道,“老林这次要拿单科第一了,一中的外语第一,考全国哪个学校的面试笔试都没问题吧?”
“没问题。”一直没接话的何清突然道。
林维桢一直笑着听同组人说话,心里也没太大波澜,可被何清这么一讲,忽然觉得脸上有点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