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许问澜十五岁时,哄骗他父亲、母亲想要去边关走走,回来以后再考虑婚事。宁安侯和宁安侯夫人想着孩子嫁人了就再没机会过松快日子,就同意了。然后许问澜像是游鱼入了水,怎么叫都叫不来。
    在边关的时候,许问澜整日锻炼武艺,跟着小兵们上战场,剿匪。虽然许问澜立过不少功劳,得到不少夸赞,但这都不足以让他父亲额外给他授予职位。
    那一段时间里,许问澜非常沮丧。
    如果他是个男子,他做的那些已经够做一个七八品的小将了。
    许问澜没有想到,他已经不抱希望的裴小栖,在他最穷困的时候,给了他发展娘子军的银子。
    每当他那个大齐上下都公认的最有福运的夫君发现了新东西,裴小栖都会给他送一份过来,让他经营产业,赚取发展势力的银子。
    许问澜也曾经担心过,裴小栖给了他这么多东西和财富,会不会让他们夫妻感情失和。
    后来,许问澜知道,自己是多虑了。
    裴小栖许多时候眼光不好,但的确挑了一个好夫君。他夫君随便想一个主意出来都能赚到大钱,根本不怎么在意裴小栖花费的这点儿。只要裴小栖能一直快快活活的,他夫君就愿意给他花钱。
    许问澜有时候很羡慕裴小栖。
    但是他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这样的软弱一闪而过。
    许问澜娘子军渐渐成气候的时候,感受到大齐发展带给他们危机的羌人侵犯了大齐。
    许问澜毅然决然地带着娘子军上了战场。
    保护大宛城的战斗中,他和手下的骑兵连夜在草原上追赶了五百里活捉羌人王子,立下了大功。他终于封了将军,有了自己的品级。
    许问澜想将自己的光荣和裴小栖分享。
    但从突然冒出来要做他夫君的楚王口中,许问澜得知皇上有意重赏裴小栖的夫君。
    许问澜为自己朋友高兴的时候,也觉得自己被裴小栖的夫君比下去了。
    但他不得不承认,大齐可以没有许问澜这个哥儿将军,但不能没有赵疏桐这个受上天眷顾的人。
    没有他,大齐还有百姓在饿肚子。
    许问澜和楚王大婚时,裴小栖又送了他一份大礼。
    因为裴小栖的夫君要调回京城了,裴小栖在西北置办的产业要转手,为了照顾他,裴小栖以低价将产业都卖给了他。裴小栖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让他帮忙照顾当初他夫君收留的孤儿,给他们一个庇护,然后等其中年纪小的孩子长大了,给他们一份工。许问澜欣然答应了下来。
    许问澜大婚后,就回到了西北驻守。
    羌人虽然暂时安分了下来,却不得不防。除了大齐边疆,还有其他的游牧民族对大齐虎视眈眈 。
    他还可以继续征战。
    他的夫君楚王跟着他到了边疆,他也做到了当初说的,支持他,不让他受人欺负,不让别人抢他的功劳。
    如今已经是二品大将军的许问澜,有了两个小孩子,一个男孩儿,一个哥儿,他会教导这两个孩子继承他的志向,继续奋斗,愿将来所有有才能的人,不因为性别被埋没。
    *
    三赵竹心:我眼中的父亲母亲
    安乡候世子赵竹心从出生起,就拥有一对与众不同的父姆。
    他的父姆很爱护他,这一点和普通人家的父母没有两样。但不同的是,他们谁都没有把他当做自己的财产,也没有想着靠他养老,他们会要求他上学读书好好学习,却从来没为他安排让他将来必须做什么。
    他父亲说,十五岁以前父母帮他安排时间学习东西,十五岁之后,他要自己决定自己将来想要做什么。
    出仕从军从商,都让他自己选。
    他现在是世子,将来会是侯爷,有这个底气做自己喜欢的事。
    但是赵竹心从小听爷爷说,他父亲十岁童生,十二岁秀才,十六岁举人,举人之后科举之路不顺,在娶了他阿姆之后,才考上二甲进士。
    赵竹心天赋资质不比他父亲差,又有父亲没有的名师教导,他想要在科举上超越他父亲。
    十岁的时候去参加了县试,中了案首,之后的府试、院试如有神助,小小年纪已经就成为了秀才。
    等赵竹心十四岁想要去考举人时,被他姥爷还有父亲一起压在家中,又磨砺了三年,才允许他参加秋闱。赵竹心十七岁中了举,他都做好了家人不让他考进士,继续压他三年的准备,结果他爱考不考,家人都不管他。
    就这样,赵竹心成为了十八岁的探花郎,入了翰林院,后来又入了太子的詹氏府。
    赵竹心不想太早成婚,因为在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算计着,让他姥爷负责他的教育,成家后给他一笔财产,让他和他妻子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一家人偶尔聚在一起吃个饭。
    这样的想法和时人提倡的父母在不分家,完全相悖。
    但赵竹心知道,他父亲不是在说空话,而是真有这个打算。他们不分家,但肯定会分居。
    因此有些恋家的赵竹心,将自己拖到二十岁才成的亲。
    但因为有他爹还有旭哥哥的成亲年龄记录在上面顶着,他这个年纪已经算早了。
    父亲是个严厉却也温和的人,他做对了会夸他会抱他,犯了错也会严厉的教育他,赵竹心想因为有父亲在,他才没有恃才傲物,长成了一个好青年,好官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