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历史上中国球队当中采用压迫性控球打法而且取得出色战绩的球队,无一不是依赖于强力的外援(尽管不仅仅是依靠外援),而高军的恩师徐根保则另辟蹊径,在崇明岛上“十年磨一剑”,指望通过从小培养的方式来解决中国球员能力不足以掌握控球进攻打法的难题。
    徐根保的想法是一来“熟能生巧”,二来从小养成球员们之间的默契,双管齐下减小传切配合时的失误率,再加上选材时就注重身体的灵活性与平衡性以适应压迫性控球打法的要求,然后就可以通过“抢逼围”来加强前场逼抢的效率、通过“接转传”来弥补球员身体素质和护球能力的不足,这就是他时常在口里念叨的所谓“六字方针”。
    但这支球队参加职业联赛后的初期,却因为前场与后场个人能力突出的球员太少,导致控球率虽高,但是真正能够创造出来的得分机会并不多,而且就算出来了机会,十有八九也被浪费掉了,再加上后防线上的球员个人能力不足,既怕快速反击、也怕高空轰炸,因此成绩不好也就理所当然了。
    直到后来高军短期执教时对该队的打法进行了一定的微调,将自己的技术流防反部分融入了进去,情况才有所好转,不过该队成绩完全起来,还要等到后来引进了优秀外援提升了前场把握机会的能力,再加上队内年轻球员的日渐成熟,才最终实现了质变,但这距离徐指导最初的想法已经有了不小的偏离,何况东方队最强的时期也没达到亚洲一流俱乐部队的水准,因此徐根保的探索事实上没有取得完全的成功。
    不过高军的穿越却很可能改变这段历史,首先把握机会能力无与伦比的他完全可以取代超级外援的作用,甚至做得比他们更好,而一旦能够更早地冲上中超,徐指导就没必要过早地大量卖出张林鹏等主力球员,球队的人员配置更强、配合也更加默契(历史上东方队冲上中超的时候队里第一批的球员已经仅剩五六人,其他都是后来加入的,默契程度其实并不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那么高。),那时球队的压迫性控球打法一定更具威力。
    此外,徐指导毕竟是老一辈的教练,对于科学训练缺乏概念,因此直到历史上的2014年才第一次聘用了外籍守门员教练,结果短短几个月时间就令上赛季完全是大漏勺的主力守门员脱胎换骨、成为了国内第一流的优秀门将,作用之明显可见一斑。而如果各项专门训练都有高水平的国外专项教练负责,东方队的实力会提升到何等程度,想想就令人期待。特别是高水平的体能教练,对于提升未来东方队年轻球员的身体素质能够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只是高军也知道恩师固执的性子,想要说服他可并不容易,而且高水平的专项教练也相当昂贵、甚至很多时候花钱也请不到……
    好在徐指导虽然固执,但只要能够让他亲眼看到效果,他还是愿意尝试一下的,历史上他看到隔壁沪花队守门员水平的突飞猛进后,便果断抓住沪花队内乱的机会将那个优秀的外籍守门员教练挖了过来,最后果然收获了惊喜。
    另外历史上崇明足球基地还曾经聘用过一位来自法国的青训教练可可,小球员们后来的扎实技术功底与他有很大关系,只是法国人宽松的管理思路与徐指导严格治军的习惯冲突,最后没待多久便被老徐给辞退了。但这件事也同样说明徐指导并非像某些人以为的那样食古不化。
    第11章 科化足球(上)
    不管如何,在高军看来,目前崇明基地最需要的其实还是体能教练和营养师,更准确地说,是熟悉青少年球员特点、本身业务水平也很高的体能教练和营养师。
    但在国内这方面目前还完全没有起步的情况下,高军只能自己来做这个示范了,虽然并非专业人士,高军当年可以说是中国引入“科化足球”理念的第一人,而他对于运动营养学也有深入的了解。
    就拿世人皆知的中国人发育比西方人晚、而且体格上也有明显差距这两点来说,很多人都以为是人种的原因,但高军却知道除了黑种人在身体素质上确实稍胜一筹之外,白种人与黄种人相比其实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之所以现实中差别这么大,主要是因为东亚人传统的膳食结构虽然利于长寿,却不利于强健身体。
    简单来说,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中严重缺钙、缺锌,按照运动员的标准来计算的话,还缺优质蛋白质,同时食盐和脂肪的摄入量都偏高,这些对于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发育都是有很大妨害的。
    此外,中国菜里普遍使用的味精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没什么害处,但运动员却还是不吃的好(注1),而酱油理论上是没问题,可是因为生产工艺的原因,如果质量不过关(以运动员的要求来说)的话,对运动员的身体也是不利的,因此那些外国营养师配出来的食谱里面基本上都是既没味精也没酱油的,对于贪鲜的中国人来说,那些食物简直就是猪食……
    高军当年自学了营养学后,曾经专门研究过解决的办法,对于酱油,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运动员专用的安全酱油,但只要知道酱油的类型,从中找出可用的倒也不难。市场上的酱油可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两大类,其中配置酱油有可能其中用了化学水解工艺,或者干脆就是勾兑出来的,这类酱油成本低,但是品质差,营养价值低,而且可能含有微量的毒性物质“氯丙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