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赶紧打听“啥情况啊?兄弟。”
原来,他村里有个铜匠,手艺挺好,早先自己在家开个小作坊,加工铜盆、铜勺子、铜香炉等小物件。
文革后不让在家开作坊了,县里的加工厂听说他手艺好,让他进厂当了工人,制作伟人铜像章。这两年,买像章的人不多了,他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就退休让孩子接了班。
闲在家里没事干,就有人拿着家里偷藏的铜香炉等违禁物品,找他加工铜盆、铜勺子。一来二去的,找他加工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不少的工作人员。
他也看出了门道,上边的政策这是松了。就偷着买了些废铜,在家加工铜盆、铜勺子。别说,生意还挺好,年轻人结婚都乐意买个新铜盆,老人给年轻的分家也买个铜勺子。
现在时兴搪瓷盆,轻便结实颜色鲜艳,但有一样怕摔怕碰,摔着碰着易掉磁,掉了磁就生锈漏水,还没法补,用起来得非常小心。
铜盆就结实多了,轻易不会毁,一个铜盆能用几辈子。铜盆一般重二斤,卖四块钱,算起来比搪瓷盆贵一块二三,可十个瓷盆也使不过一个铜盆。所以,铜盆很好卖,但就是还不能明着卖,得偷着来。
姥姥一听,就说要去看看。张师傅倒是爽利,领着姥姥就去了铜匠家。铜匠师傅也姓张,他俩还是一门人,没出五服(五代)的兄弟。
见是自己兄弟领来的客人,铜匠师傅打开了锁着的东屋门。里面放着做好的一摞摞新铜盆,大大小小的铜勺子放在一个篓子里,有百多个。
里间还堆着好多的废铜,悠悠看了看,除了损坏的铜盆、铜勺子外,就是铜锁、铜香炉,只有少量的铜门钉、铜门叶。
看着造型各异的铜锁、铜香炉,悠悠很不得开口买下来。蹲在那里扒拉,随手就找出来几个造型奇特的铜锁铜香炉。
铜盆五个批发,一个三块五毛钱,姥姥要了十个。铜勺子论斤称,一斤一块八,姥姥也要了二十个,悠悠把挑出来的东西放在铜勺子里,让他一起称。
姥姥解释道“俺家这孩子,就喜欢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您给称上,全当给孩子买个玩意。”
铜匠师傅把几样东西拿出来另称,“大妹子,既然您愿意给孩子买了玩,那就另算,这是我按废铜收的,一块五一斤。不过您让孩子玩时小心点,现在这些东西惹祸”
悠悠打听“那爷爷您在哪买的这些好看的东西?”
“有找货郎收的,大部分是托人在收购站买的。”老人回答。
悠悠听了大受启发,看来这时候想在收购站里买出东西,还是有门路的。
出村看路上没人,悠悠就把东西收到空间里,姥姥骑车轻快。快到家的时候才拿了出来,不过孩模没有拿出来。
铜盆姥姥没摆出来卖,铜勺子摆出来了,买的挺好。姥姥还动员大家拿废铜换,一斤半换一斤。别说,还真是换到几个铜锁、铜香炉。
虽说没有珍品,但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五十年代,它也成了上百年的老物件了,值钱着那,没个三千两千的买不着。
有了大批的孩模,悠悠到各处塘子坑乱跑,偷着往空间里收胶泥。用机器摔打柔韧了,分成小包装,配上拍摄的村里孩子们制作孩模的录像,加上孩模配搭着卖。
结果意想不到的好,一套千元的价格也没人嫌高,上架就遭遇抢购。姥姥尽管没见着现钱,看着也带劲,加上铜盆销量好,就带着悠悠连着去了两次“泥人张”家进货。
得益于孩模的热销,悠悠在商城里开设了一个“忆当年”怀旧商店,专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西,糖果纸、火柴盒、香烟盒、宣传画、小人书、像章、孩模等物品。
怀旧商店生意特火,深受老人和孩子的喜爱,特别是一些农家乐和怀旧饭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