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有了这个,父子四人就轻松多了,带上几节备用电池,把音量调到最大、模式循环播放的喇叭往车头一绑,蹬上洋车就走,一天下来把本镇的村子都转悠了个遍。
    到了12号这天,孟家早早院门大敞,孟大山带着三个儿子小心郑重的把擦拭的锃亮、腰间还扎着一朵喜庆的大红绸带花的榨油机搬上了牛车。
    不过进屋吃个早晨饭的功夫,大门口已经聚集了一众乡亲,都是知道孟家打油坊今天开张赶过来的,带着一袋子一袋子的花生,围在牛车旁边七嘴八舌的争论着先后顺序。
    二大娘说她是第一个到的,五婶子不同意,说是自己,六大爷嫌两人烦让她们去一边吵,结果捅了马蜂窝,前一秒还争得面红耳赤的两个女人立马调转枪头对准六大爷开始嘴炮攻击。
    孟大山出来时见隔房的六堂哥脸色难看到就跟要哭了似的,心下还奇怪呢,正要问一句怎么回事,就被乡亲们簇拥着上了牛车。
    半个小时后,镇中心街上响起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孟记打油坊开张啦!
    第25章 025
    孟家人赶得巧,每年两次的打油高峰期他们一个都没错过,开张时正值秋收结束,再过不久又会迎来收入的顶峰:年前年后。再加上阳春镇上打油坊只此一个,相当于是独家买卖,因此开张以后生意是肉眼可见的火爆。
    尤其是前三天开业优惠的时候,每天屋子里站满了人不说,屋外还有一长串排队的,这都要归功于加工费九折的功劳。
    有人可能会好奇不就是便宜一块钱嘛,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块钱,它足以吸引那些每日为柴米油盐操劳的乡村主妇,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囤货,主囤耐久放不易变质的日用品。
    就像以往抢购低价盐那样,明知道家里的油还能吃半年甚至更久,依旧毅然决然的推着几袋子花生过来打油,省下的一块钱、两块钱甚至更多块钱可以给孩子截布做一件新衣裳,让全家吃一顿肉亦或是攒起来将来解决大难题,过日子不就是讲究积少成多、细水长流嘛,这是她们的生活节流小智慧。
    除此之外,还有恰好去年秋收前后打油的人家,过去一年正好吃完,今年就拎着新下的花生过来排队。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想着占这一块钱的便宜,但普通人嘛,傻子才会和钱过不去。既然能少花一块钱,那谁又会说不呢?是以才会形成了“长龙”局面。
    见客人这么多,为了提高打油效率,孟家人开始明确分工:四个男人主要负责抬、倒花生这种体力活,赵秀美和周雪两个人在家带孩子,现在三个小人儿都大了,不止开口说话,个个还能跑会跳的,一错眼儿的功夫就不见人了,确实得多个长辈看着才行。
    至于许若君,则带着田明丽过来油坊里帮忙排队登记。以防有人插队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她们用纸牌制作了号码牌,穿上绳子,按照先来后到每人从1号开始发,这样队伍就和谐多了。
    忙得脚打后脑勺的三天结束时,因为不停的拎袋子举高往机器里倒花生,孟大山和成晖庭三兄弟累得胳膊险些没抬起来。
    知道他们辛苦,在送走最后一个打油的人之后,趁着大家都在忙着打扫卫生的时候,许若君给田明丽使了个眼色,两人一起去附近的饭馆打包了十个菜,准备晚上给家里的男人们加餐。
    回到油坊的时候孟大山正在门口张望呢,看到媳妇儿远远走来的身影时脸色一松,上前帮着提东西,鼻子耸.云力了两下,“你去买菜了?说一声我去买就是了。”
    “你都累得不想抬胳膊了,我叫你干什么,再说了,买菜不就是为了犒劳你们嘛。”
    “嘿嘿嘿。”听出媳妇儿在关心自己,孟达山挠着头忍不住傻笑,有心想和她说几句贴心话吧,又碍于大儿媳妇在不方便开口,只好继续傻笑。
    “爹,你咋啦?”这是听到说话声出来的孟京成,一抬眼就见到亲爹目视前方笑得一脸痴相,没错,真的是一脸痴相,乍一看,他还以为是怎么了呢。
    见儿子叫他,孟大山迅速恢复正经脸,“没什么,屋里都收拾好了吗?好了就关灯锁门回家吧。”
    “嗯,这就走。”
    *
    孟家人这三天累得回家沾枕头就睡,根本没有精力数算白天赚了多少钱,每次都是在油坊临回家了,把抽屉里的零钱用底下垫着的布一裹,卷巴卷吧就整包带走,加上今天的,正好三小包。
    今晚也算是忙碌暂时告一段落,想着明天早上不用早起加班,吃饱喝足的孟家人准备数钱了。等饭桌上的碗筷一撤,许若君回屋把三个布包里拿出来,别看它们看起来都不大,其实就是裹得紧,把钱倒在桌子上跟堆小山似的,光看着就让人不由心情大好。
    孟繁意更是惊呼一声,“哇~”也不管大人们都在瞅她,兴奋的直拍小手,看得孟大山忍不住戏她,“看来我们繁繁也知道这是好东西。”说着一张张捋平放在手里数起来。
    他负责10块的,孟京成负责5块的,孟京晖负责2块的,孟京庭负责1块的,剩下的五毛、两毛和一毛的毛票,因为量少,许若君自己就包办了。
    最后五个人加起来一算,竟然有554块8毛钱之多,要知道这才三天呀,利润竟然比原先孟大山和袁方伟合伙做生意还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