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告诉了,但却是只言片语,结果让我更迷糊。”杨开说道。
    “哦,他说了什么?”
    “只是说这次的大浪淘沙,不止我一个,还有另外三个人。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当铺老板,还有个是神经病患者。”杨开云山雾罩般的说道。
    “呵呵”听了他的话,曾养甫淡淡的笑出声来。
    “你们的确很有趣,从全国各地,花费几个月,就为了找出我们四个升斗小民来,但现在不是开玩笑的时候,我也相信,军统从来是不会做无用功的。”杨开扫了眼橱柜,在那里,他的军装被洗得干干净净,整齐的叠放在一起,他想,这一切,应该都是他昏迷的时候他人处理的,包括换衣服,想到这,他不由得朝那个小护士多看了两眼。
    “说吧,到底是为了什么!”片刻,杨开将目光聚焦在了曾养甫脸上,他最讨厌的就是被人戏弄,特别是文人。
    如果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他不介意让这个文人变成死人。
    “你动了杀意?”曾养甫翘起了嘴角,但却仍旧镇定自若。
    “你不害怕?”
    “不害怕。”曾养甫摇了摇头:“以你的身手,虽然行动不便,但十步之内,要想杀我,早就杀了。又何必等到现在?你只是好奇而已。”
    “是的,我想知道真相。”杨开说道。
    “好,我告诉你,但现在只能告诉你一半,因为另一半,我自己都不知道。但你放心,待会我会带你去见其他几个人。在那里,我义父会开诚布公的告诉你们想知道的一切。一个惊天的秘密,一个足以颠覆你认知的未解谜团。”曾养甫说道。
    “现在我就有一个谜团,你义父是谁?”
    “戴笠。”
    “是他?为什么。”
    “呃,可以不说吗?”
    “可以。”杨开点头。
    “那么我就直奔主题了!”曾养甫轻咳一声。
    “愿闻其详。”
    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杨开迫切想知道,曾养甫口中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首先我声明一点,义父给我的那四份名单,其实并不是你口中所说的什么升斗小民。起初,我也抱着和你同样的观点,但当我仔细阅读完人物资料后,就发现,这之中虽然有旁门左道,但不得不说,以你为首的四名嘉宾,真的,非常的,优秀!”曾养甫发自肺腑的说道。
    “你就不用说了,国内数一数二的特种刺杀高手,战时指挥能力更是不遑多让。这一年来,你一共执行了大小任务二十次,其中机密三件,秘密十七件,秘密任务全过,机密任务除了一次虽败犹荣外,其他两件出色完成。这样的达标率,在整个黄埔军校,杨开,你是第一个!而能被德国柏林军事学院,绰号‘杀人机器’教官的威廉·鲍恩称之为‘鬼才’的学生,杨开,在全世界,你是第一个!”
    “过奖了。”杨开的眼睛眯了下,他突然对军统产生了一丝恐惧,原来自己这点家当,在别人眼里,只需要一个命令,就能放在办公桌上浏览。
    虽然这是军统的职责所在,但却令他很不舒服。
    “第二个,也就是你口中的教授。我想,作为一个上海市民,你或多或少,对他有所耳闻。”曾养甫起了个悬念。
    “谁?”
    “南京大学古生物系教授:华伯涛。”曾养甫一字一句。
    “华老?”杨开咋舌,确如曾养甫所说,他对华伯涛这个人有些耳闻。当然,并不是因为杨开喜欢了解这些东西,而是从国民政府建成到现在,华伯涛这个人太过于耀眼了,虽说只在首都挂了个古生物学教授的头衔,但实际上,他还在考古,地理,人文这些杂科上颇有建树。
    例如1927年的国际科学研考会,1928年的楚幽王墓,明潞王妃墓考古项目,1930年的地心岩洞探秘,乃至近几年的地质勘探,石油开采的现场,无一不活跃着这位老教授的身影。就连那些心高气傲的美国教授,在谈到华伯涛的时候,也纷纷伸出了大拇指,将其称之为‘东方的亚里士多德’。
    “对,就是他。”曾养甫说道:“你觉得他算是升斗小民吗?”
    “不算。”杨开想也没想的就摇起头来。废话,如果华伯涛这个老笔杆子算是升斗小民,那整个中国,也没几个可以排的上号的人了。
    虽说他嘴里是这么琢磨的,但潜藏在内心的疑惑,不但丝毫未减,反而更多了一层。简直就是飞机上钓螃蟹——没处落脚。
    一个军人,一个教授,一个老板,一个疯子,这四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合在一起,又能做些什么,这军统唱的又究竟是哪一出?
    第十六章 四份名单(2)
    “接下来我和你介绍介绍第三个嘉宾,南京汇通当铺老板:陈天顶。”曾养甫似乎口干了,端起杯子来,喝了口水:“这是一个藏得很深的人。”
    “多深?”杨开忽然觉得,这曾养甫像是个菜市场说书的,每次开口,都很吊人胃口。
    “很深很深,深到连军统的间谍费尽心思,才只刨开了他的第二层身份。若不是我义父亲自出马,恐怕这位老油子的第三层身份,得跟他一起进棺材了。”
    “哦?”
    “陈天顶,今年五十一岁,明面上是汇通当铺的老板,还是个富绅。但实际上,却是方圆五十里‘土夫子’的总瓢把子,主持着南京几大古董市场的营生。他的身份是假的,究竟叫不叫陈天顶,至今还是个谜。但他在道上的称号,确是叫‘摸金陈’。”曾养甫说道。
    “这家伙还真是富得流油呀,总瓢把子我知道,大概就是首领的意思,但土夫子怎么说?挖泥巴的庄稼汉?”杨开不明所以。
    “不,不!”曾养甫笑着否定:“这土夫子是他们那一行的专业术语,说白了,就是盗墓贼的意思。现在战火纷飞,大家都知道中国这块土地里有许多宝贝。于是,日本人也在挖,军阀也在挖,这些盗墓贼也在挖,这些年,也不知道有多少古墓遭了毒手。土夫子们盗了那些陪葬品,就转手给古董店牟取暴利,一来二去,也就有了自己的一条经营线了,而陈天顶,就是这条线的线头。”
    “既然知道,你们为什么不抓?”杨开皱了皱眉,说实话,他对这些盗墓贼很是反感,从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开始,中国这个可怜的国家就连自己的东西都保不住了。几十年来,不知道有多少珍贵的国宝,被传教士和盗墓贼卖到了海外,以至于,中国人连看自己家里的东西,都得去外国的博物馆,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式的悲哀。
    “抓?”曾养甫仿佛在听笑话:“土夫子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常年走南闯北,你抓得完吗?”
    “与其在那瞎操心,倒不如让他们自己建立一个秩序,也方便我们管理。再说,这陈天顶还是挺懂事儿的,每笔交易,税收都一分不差的交上来,而且但凡明器,都只卖给古玩商,绝不卖给外国人。所以一直没触碰到我们的底线,久而久之,也就听之任之了。”
    “言尽于此,这些都只是陈天顶的第一层皮和第二层皮。现在我和你揭揭他的第三层皮!”说到这,曾养甫眼神一凛:“这老不死胆儿倒是不小,义父下了大力气去摸底,才发现,他竟和十年前的孙殿英东陵大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东陵大案?!”杨开手中的烟盒落在了地上。
    他很惊讶,这实属正常。作为那个年代的人,你可以不知道天气预报,也可以不知道蒋介石和汪精卫,但你却肯定知道孙殿英和他主谋的东陵大案。
    所谓的东陵大案,是指一九二八年秋季,满清皇陵所遭受的灭顶之灾。这场灾难损失之大,影响之恶劣。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当时正处于军阀混战的诸侯时期,各地部队尾大不掉。中央政府为了扩充实力,以裁军和整编的办法招兵买马,排除异己。这一举措,立马就惹恼了一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原奉系军阀孙殿英。
    孙殿英为人贪婪,见利忘义。以他的秉性,自然不甘心就这么被蒋介石吞并,于是便准备自立门户,和中央军分庭抗争。但打仗打仗,打的就是人和钱,想要搞自己的小九九,军饷不凑齐,万事都得作罢。思来想去,满面愁容的孙殿英终于把目光放在了清东陵上,在他的眼里,那哪里是什么坟墓呀?分明就是堆积如山的雪花白银呀!说了就做,三天之后,他便借着军事演习的机会,率领大股部队,浩浩荡荡的开进了东陵。
    清东陵曾经是一块与世隔绝、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自顺治皇帝开始,先后有五位皇帝葬在这片虎踞龙盘之地。
    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慈禧太后的陵寝。
    这个统治大清朝长达半个世纪的老太后,一生卑躬屈膝,视列强瓜分中国而不顾,当真应该千刀万剐。不仅如此,她还是个奢侈的主儿,经常在挪用了大半个国库之后,连眼皮都不眨一下。她的地宫兴建于清末,工程前后耗银将近三百余万两,持续十四年,直到她死前才完工。据说,慈禧的地宫的豪华程度,连紫禁城都难与为匹。
    二十世纪前后,经过土匪和军阀的历次劫掠,地面上各座陵寝的陈设珍品所剩无几,剩下的唯有深埋于地的慈禧地宫。这时的一份神秘笔记很可能帮了孙殿英的大忙。据传当时有一份《爱月轩笔记》,是晚清太监李莲英口述,由其侄子执笔写下的。它详细记载了慈禧地宫中各式各样的陪葬品和无价之宝。
    于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慈禧的地宫就成了孙殿英的首要目标。
    慈禧的地宫上方,堆砌着高大的方城明楼,后方则依山而建。如果不能准确地找到入口,要想进入地宫是十分困难的。
    从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为自己修建地下宫殿开始,历代帝王都极度重视地宫的修建,那是他们灵魂转世的场所,是盛放棺椁及殉葬财宝的地方,是帝王墓冢中最神秘的环节。为了防盗,他们堆起高高的封土,修建坚固的城墙,设置数以千计的守陵士兵,制订最为严苛的法律,为保守秘密甚至不惜坑杀数以千计的工匠。而慈禧的地宫则吸取了历朝历代的经验,在防盗措施上不可谓不处心积虑,防备周详。
    可即便如此,还是阻挡不了孙殿英的利欲熏心。于是,在驱散了旁人之后,这场震惊中外的特大级盗墓活动,终于拉开了帷幕。
    起初,士兵们并不知道地宫入口,而是遍地开挖,宝顶上、配殿外、明楼里都留下了他们挖掘的痕迹,可结果都是一无所获。
    孙殿英比谁都清楚,自己的偷天换日之计根本瞒不了多久,眼下时间紧迫,要是如此兴师动众却一根鸡毛都没拿到,那就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狗头军师灵机一动,为孙殿英出了一计,没人知道这个计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只知道,在第五天黎明,军营里突然来了几十个行色匆匆的陌生人。
    这些人模样古怪,说话尽是天南地北的腔儿。而且带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有洛阳铲、铁锨、洋镐、绳索等等不提。
    后来,有知情的士兵传出去,才知道,这些个陌生人,正是活跃在山西,上海,南京一带的盗墓贼。
    其中,更有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这几大门派的翘楚,这传闻是真是假,怕是只有泄露秘密的人,自己心知肚明了。
    不过有一点是真的,那便是盗墓贼们的本事的确不遑多让,正应了那句谚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上窜下跳的,不消半天的功夫便摸到了地宫的入口,把一旁围观的孙殿英眼珠子都差点瞪掉了。
    原来,在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一个“哑巴院”,传说招募的工匠都是哑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机密。在哑巴院北面有一道琉璃影壁,影壁之下便是这地宫入口。
    慈禧的地宫构造复杂,琉璃影壁下正隐藏着地宫入口。如果从正面横向挖掘,会遇上条砖砌死的隧道;如果从宝顶上垂直往下开掘,则会增加多倍的距离;而如果从琉璃影壁下直接坠入,便能就近打通金刚墙,从最短的途径进入地宫。
    在明楼底下进入古洞门,过道尽头则是一道内部浇铸了铁筋的墙壁,它的里面就是“金刚墙”。地宫的入口就在这金刚墙下。地宫修建得十分坚固,要完全刨开硬砖可不是见容易的事儿。怎奈孙殿英这厮盗宝心切,不顾劝阻,直接动用了炸药。在硝烟弥漫的残砖断石中,盗墓贼们扛起洛阳铲,再向下深挖数丈,终于呈露出一面汉白玉石墙,它就是金刚墙。砸开金刚墙,整座地宫,便毫无保留的呈现在众人的眼中。
    东陵被盗后,民间曾留下了一些传说,比如刚进去的时候,打头的士兵们曾在一片黑暗中,看到屏风后有几个穿着古装的格格,翩翩起舞,等火把打过去,便失去了踪影。又比如说这地宫中满是机关陷阱,踩错一个砖,那标枪,倒刺就两边招呼来了。亦或者直接扯下去,活活的溺死在水银坑中,变成了人体标本。一路下来,别说是那些愣头青士兵,就连指挥的盗墓贼们亦是损失惨重。还有人说,在取下慈禧口中夜明珠的刹那,整个昏暗的寝宫里绿光大作,而慈禧那具保养得极其完好的尸体,也在瞬间长满了白毛,然后‘刷’的一下伸出了手指甲……
    这些到底是不是真的,没有人清楚。不过有一点杨开知道,那就是在孙殿英满载而归之后,善后的人员在地宫里漏了水,足有四五尺深,按说这地宫里是没有风的,但水面的涟漪却持久不散,还时不时发出阵阵揪心的哭声,也不知道压着什么厉鬼精怪。清室重敛时,技术员用抽水机抽了五天才抽了一半,即使现在都要定时抽水,才能保证慈禧的地宫遗址不被淹没。
    东陵大案在杨开的印象里,就只有这些。光这些,也够他喝一壶的了。
    第十七章 四份名单(3)
    “你的意思是,那个陈天顶就是当年挖掘慈禧地宫的盗墓贼之一?”杨开整理了下纷乱的思绪,说道。
    “不,你猜错了。”曾养甫说道:“他当时的身份并非盗墓贼,而是给孙殿英出主意的那个人,那个被称为狗头军师的幕僚。”
    “啊?”杨开显然始料未及。
    “所以我说这老小子胆肥,岂止是胆肥,简直是胆大包天!要不是义父说他有大用,我第一个饶不过他。也不知道在此之后,他是怎么全身而退的,孙殿英失势后,他又是怎么换了身份,当起地头蛇来的。”曾养甫咬牙道:“不过气归气,纵观这陈天顶一生,也算是跌宕起伏,离奇怪诞了。你说算不算是你口中的升斗小民?”
    杨开摇头:“你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我甚至都怀疑自己现在还在做梦了。说实话,猫有猫道,鼠有鼠道。这个陈老板很了不起,至少对于他那个行业来说,可谓无人能出其右了。可我也逐渐发现,你们找来的每一个人,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业技惊人,这也惹得我,越来越想知道第四个人的来头了!”
    “那个疯子?”曾养甫似笑非笑。
    “对,那个疯子,我希望他的一切,不会让我失望。”杨开侃侃而谈。
    “绝不会让你失望,因为他在患失心疯之前,可不是个好相与的角色。”
    “多不好相与?”杨开反问道。
    “如果不用枪的话,把你和他丢在一个林子里,最后能活着出来的,肯定是他!”曾养甫笑了。
    “你确定?”杨开眉毛皱了一下。
    “确定!”
    “我不信!”
    “我会让你信!”说着,曾养甫挥了挥手,守在他身边的小护士立马知趣的走出屋子,掩上了门。
    整座病房,顿时只剩下了杨开和曾养甫两个人。
    气氛,一时间陷入了极端的寂静。
    “说吧,别装神秘。”杨开从烟盒里抽了根烟,就这么含在嘴里,也不点着。
    “这个人叫张鹤生。”曾养甫说道。
    “不认识!”
    “那你知道道教吗?”
    “我只知道它是本土宗教,鬼怪,炼丹之类的。但很抱歉,我是个无神论者。所以对这些,丝毫不感兴趣。”杨开直言不讳。
    “不,不,不。我并不是想让你对这些感兴趣。只是想阐明一下,这个人,这个故事,要从这个宗教说起,既然你对道教不甚了解,那么我就多唠叨几句了。”说到这,曾养甫清了清嗓子。
    “道教,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李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子,是当今道教公认的创始人,相传李耳活了一百多岁,而后成仙。从宋代开始,被尊为老上老君。他所写的道德经,被公认为道教的思想之源。”
    “中国历来是个新鲜事儿频出的国度,各种各样的仙鬼传说数不胜数。四仙,即狐仙,蛇仙,黄大仙,刺猬;厉鬼等等超自然事物均被老百姓视为不祥之物。有需求就有满足,道术便在此时逐渐成型。所谓道术,讲求以驱为主,以降为佐,其原理大概是激发人体本能的潜质或者是借助某些符咒的特有力量,驱散或者说赶跑某些在人们眼中不吉利的东西。”
    “宋代以后,道教分化,形成了北方全真教,南方正一教两派分庭抗争的局面。由于全真道士主张结丹修炼,而正一道士主张画符驱魔,二者思想观念不同,再加上都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玄门正宗,所以常年冲突不断,互相敌视。到了民国时期,灵异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社会需求量也因此不断加大,道教终于发展到了全盛时期,两派道士也纷纷走出深山,踏入现代社会。更有阴阳先生,算命先生,观花婆婆等同类型职业活跃于街头巷陌。只可惜,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曾养甫叹了口气。
    “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小鬼子!”曾养甫说道:“日本人虎视眈眈的开到东北九省之后,整个中国就乱了套了,社会一盘散沙,逃难的逃难,走亲戚的走亲戚,谁还在乎其他的。幸好,那时候的东北虽被军阀张作霖割据,但他却不像袁世凯,汪精卫那般委曲求全,卖国求荣。而是一个真正值得敬佩的男人。不管日本人如何威逼利诱,他都没有答应他们开矿、设厂、驻军等等不平等条约,日本人许以高官厚禄,他一率严词拒绝;日本人用军事演习威逼,他就带着部队上去对峙,直到把这群不怀好意的家伙逼走为止。一来二去,这张作霖早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除之而后快。索性张作霖是军人出身,机警异常,身手也不错,这才让鬼子的多次暗杀未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