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说完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当了国相,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再之后,伍子胥带兵杀回了楚国,攻破国都,并将楚平王鞭尸三百,开了历史上虐尸的先例。再之后,伍子胥被他所忠心效劳的吴国王赐死,尸体沉入钱塘江内。伍子胥临死前愤愤不平地让人将他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国城楼之上,要看到吴国的灭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应了渔丈人和浣纱女的誓言。
    。。。。。。。。。。
    说到这里,清心子笑道:“你们发现了问题吗?”
    仇飞说道:“没发现什么问题啊。”
    清心子摇摇头:“浣纱女这一段有疑点。若说渔丈人以死来明示自己不会泄露秘密,还勉强能够理解。但浣纱女当时礼教并没那么严格,不至于仅仅只是说了几句话就名节有污。况且她并不知道伍子胥的身份,更不至于死节。还有一点就是,前后二位都是因为帮助他而死。为什么伍子胥千金以报浣纱女,却对渔丈人没有表示呢?”
    仇飞大惊,这个地方委实有很大疑点,当即开口请教。
    清心子笑道:“答案很简单,其实浣纱女的真实身份,就是那一代的圣女!”
    太子建临死前将从昭家得到的排兵布阵的蚩尤契约给了楚王孙熊胜,圣女见到熊胜后,便用鲜血唤醒了蚩尤契约,让王孙能去回国诛杀奸臣费无极。
    仇飞大惊,但又实在找不出更加合理的解释。
    楚王孙年幼,伍子胥得到了蚩尤契约行兵布阵之术,编著成兵法,于是在吴国按照相关记载勤加练兵。后来联合十八个国家一起,攻破楚国国都。
    这时楚平王已经寿终正寝了。伍子胥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创了虐尸的先例,将楚平王鞭尸三百。你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吗?
    32. 一档子怪事
    伍子胥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泄愤。而是他怀疑蚩尤契约的其它部分,藏在楚平王尸身之中。
    尽管攻破国都,但楚国并没被灭掉。
    楚平王死后,秦国公主的儿子继承了王位,是为楚昭王。
    国都被破时,楚昭王逃了出去。之后又去娘舅秦国家借兵打了回来,重建了楚国。但楚国的实力已经不能和鼎盛时期相比了。
    再说伍子胥,因为吴国后来的一系列内部争斗被吴王赐死。在他临终前,将行兵布阵之术给了楚王孙熊胜。
    熊胜回到了楚国,楚昭王将他封到了白地,从此他的后代改姓白。尽管如此,熊胜心中还是不服,他认为自己应该才是楚国国君。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条件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便发动了叛乱。
    这次叛乱很快被镇压下去。他的后代带着被伍子胥解开的蚩尤行兵布阵之术,并编著而成的兵法逃到了秦国。
    又过了很长时间,秦国出了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物,名唤白起。
    为什么用惊天地泣鬼神这样的词呢?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几百年,士兵总伤亡人数不到三百万人,仅白起的部队,就杀死一百六十万!由此可见,那本行兵布阵的兵法何等厉害,蚩尤契约中的暴戾之气又是何等恐怖。
    而这个白起,正是当年楚王孙逃到秦国的重孙子。
    白起攻破楚国国都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挖了楚国的祖坟——其实也是他自己的祖坟。
    挖开之后,还未泄愤,又一把火给烧了。实际上白起挖祖坟的真正原因,也是为了寻找蚩尤契约的其它部分。只不过那些楚国的开创者们,看着把自己的坟挖来挖去的都是自己的子孙后代,不知心中作何感想。
    白起大败楚国后,楚国又苦苦支撑了五十年,终于被彻底的灭国了。
    灭掉楚国的,是一位不世出的伟大秦国君主——秦始皇。
    秦始皇不仅仅是灭掉了楚国,而是灭掉了所有诸侯,结束了长达五百年的春秋战国历史,开创了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帝国。一统天下之后的秦始皇,有一件事一直像根刺一样扎在心里,那就是——蚩尤契约。如果说之前伍子胥破楚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之后的杀神白起的出现,就不得不令人胆寒了。
    白起死后,那部兵法也不知道流落何方了。更重要的是,被破解的蚩尤契约仅仅只是行兵布阵,都已经霸道至此,若是其它部分被人得到并破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可怕情况?这是秦始皇绝对不能容许出现的事情!更何况,据说蚩尤契约的核心内容,能够长生不死,这可是秦始皇梦寐以求的东西。
    于是,全国各地收集书籍烧毁,就是希望能找出这个宝贝。实在找不到,就算烧了也不能让其它人得到。
    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哪得到蚩尤契约与苗族有关的消息。
    于是不惜派出四十万大军,由赵佗率领,一直杀过岭南,打到了海边。但赵佗依旧没能找到蚩尤契约,于是在桂地开挖了灵渠,常年驻扎于此,继续搜索蚩尤契约的下落。
    后来,秦始皇长生梦碎,一命归西。紧接着,秦始皇的千秋万世梦想在他儿子手里就葬送了。
    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西楚霸王”揭竿而起,和另外一个叫刘邦的一起推翻了秦始皇的暴政。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