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毕竟那些反贼即便是发高烧烧糊涂了,他们也绝不敢在朝臣的命令下,过来攻打咱们淮南东路,那帮家伙还不至于那么蠢。”
“而另一方面咱们如果按兵不动,那朝臣就会觉得不管淮南西路乱成什么样,也不会对统帅造成实际上的影响……”
“所以现在用反叛军队驱赶流民百姓,冲到咱们淮南东路里面来,期望流民给咱们制造更大的混乱,甚至在咱的地盘里酿成愈演愈烈的民变……这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也是他们唯一能做到的事!”
“而从咱们的角度上来讲,完全可以让大量的流民百姓冲进咱们这里来。只要咱们能把他们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就可以解救他们的生命,最起码比那些百姓留在兵祸连结的淮南西路要好。”
“在这之后咱们只要想办法,让这些难民老老实实的待在咱们的地盘里。然后再冲进淮南西路去平息叛乱,打仗的时候就可以少很多顾虑……这回真没有了!”
说到最后时,李慕渊还愁眉苦脸的晃了晃头,表示这下他肚里的存货确实都掏干净了。
在大家被这位班长的表情弄得心中好笑之际,他们也由得对李慕渊鞭辟入里的分析,感到极为佩服!
说实话,他们觉得老师这么挤他就对了!这位利刃班长分析的情况异常精准,做出的推演无懈可击,而且他提出的解决方案,也让大家眼前一亮!
……
实际上在场的学生,差不多所有人都觉得应该快速的打进淮南西路去,尽早解决这场纷争才好。
可是他们却没想到,只要他们适当的原地停留几天,就会让敌人在迫不得已之下,做出下一步的行动。
归根结底,通州军根本不用怕什么山贼水匪招安后,降而复叛的军队。反而对他们胁裹百姓作为前驱和人质这种事,觉得是个不小的麻烦。
而敌人驱赶流民过来的行为,却可以使他们这边反客为主,由此获得一个打破僵局的良机!
第2572章:满目风华在小园、水榭楼台、心思各展
如今大家对李慕渊暗自佩服之余,在看到面瓜被老师揭穿了之后臊眉耷眼的样子,他们当然知道李慕渊的心思,还是一点都没逃过老师的眼睛!
……
“好了,李慕渊说得一点不错。”
就见这时的沈墨满意的点了点头,向大家说道:“所以接下来的战局,向着李慕渊推测方向进行的概率会很大。”
“接下来我会命令部队集结待命,民政部门准备帐篷粮食和相应的救灾物资,医疗部门准备配合灾民的卫生检疫工作。”
“咱们先按兵不动几天,如果对方的流民到来。咱们就想办法将他们收拢安置好……在这之后咱们一起到淮南西路,把他们这些造反作乱、兵匪一家的旧军队打他个稀巴烂!”
……
在沈墨的安排下,随后通州的各个系统就开始了战前准备工作。
在这一点上,即便是李慕渊的判断有误,西面的流民没有被驱赶前来。那这些粮食和救灾物资以及医疗准备也是必须要有的。相信只有不够用,绝不会造成浪费。
而另一方面,因为那些反贼提前发动了兵变。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们,则是正被气得暴跳如雷!
……
在一处充满了江南温婉秀丽风格的园林中,湖心上的水榭映衬着渐渐昏黄的夕阳。一片静谧幽深,却又瑰丽多姿。
这座水榭,是一道九曲桥延伸到小湖中的楼阁。这座楼阁上的窗扇已经全部被打开,八面来风吹得里面凉爽畅意。
此间的主人之所以选择这座水榭来密谈,就是因为水榭的旁边藏不住人,所以不用担心他们谈话的内容会被泄露出去。
在水榭中的桌案上摆着茶具,银壶上煮茶的声音“呼噜噜”轻响,越发将此间显得异常安静。
……
在水榭中的三个人,已经沉默很久了。
其中一个人五十上下年纪,生得小个子小脸儿,胡须斑白。正是大宋兵部主事李勉。
此人原本正应该是归枢密使管辖,但现在他在这里参与密谋的事,却是想要坑死他那位顶头上司!
水榭中的第二个人白面长须,样貌清瘦,正是“签书枢密院事”郑清之。
他跟沈墨是同一个衙门的,而且官职在枢密院里仅次于枢密使,属于沈墨的副手。
这位郑清之在历史上曾经是南宋的一朝名相。他在史弥远死后曾担任右相,甚至被封为魏国公……不过那都是历史上三年之后的事。
现在这位郑清之还没有做到位极人臣的地步,而且水阁中的三个人里面。以他身居高位的资历,居然还不是最大的官儿!
在他们两个面前的主位上,赫然坐着一头银发的大宋左相,崔与之!
崔与之此人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在朝堂上的身份仅次于右相魏了翁。他身为大宋相国,几乎可以说得上是两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崔与之在历史上,于嘉定十七年(1224年)辞官归乡。此后他“八辞参知政事,十三辞右丞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