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黎宇青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连忙道:“都是宋哥接得好,我还不行呢。”
    自从试镜见面之后,黎宇青就一直喊宋书文“宋哥”,而宋书文纠正几次无果后,也腆着大脸接受了这个称呼。
    这场戏顺利结束,意味着剧组今天就可以收工了。
    灯光师开始安排收光,黎宇青习惯性地走在宋书文后面。
    宋书文想起件事,转头想要问问黎宇青,却刚好看到最后一束强光落在黎宇青的背后,将他本就颜色鲜艳的衣服衬得像是在他身周镀上了一层强烈的色彩。
    他在那一刻怔住了,好像突然明白了那“感觉”究竟是什么——
    戏里徐春树和江路的对手戏,就是一个色彩黯淡的男人遇到了一个色彩鲜明的男人。
    那么然后呢?
    宋书文生出了一个在他看来近乎荒诞的念头。
    然后,应该是爱情吧。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1-03-04 15:40:37~2021-03-05 23:57:5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屋子里的那个 17瓶;两只天羽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章 江城码头(3)
    宋书文又一次翻开了剧本,原本崭新的本子刚过了半个月就被他翻出了毛边。
    他知道自己拍的《江城码头》,是一个和江城,也和时代有关的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编剧的周源山是异常冷静客观的,他只是随手塑造了两个男人,然后用两个人的经历和遇到的矛盾来讲述时代的变化。
    周源山说过,他小时候就愿意一遍遍听老人将过去的事情,虽然后来做了广告导演,但他真正想拍的却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都市故事,也不是拍那些奢华浮糜的商品,而是想将镜头对准两个他印象很深的,在时代中碰得灰头土脸的人,娓娓道出他们的故事。
    宋书文突然顿了下,然后提笔在已经密密麻麻写满注释的剧本上又加了一句:这是周导印象里的两个人,他们应该是鲜活的。
    再次将剧本通读一遍后,外面连续下了几天的雨总算停了,宋书文换上衣服想要出透口气。
    他已经在江城呆了两年,但他始终不适应这里。这里不像北方老家,冬天没有雪也没有暖气,好像无论哪个季节都是在不停地下雨,潮气也在往骨子里钻。
    站在影视城的高点,正好可以看见远处的楚江。可惜宋书文不是周源山,没在这里度过童年,感受不到江城和楚江带给他的回忆和唏嘘,在他眼中,江城就是个讨生活的地点,楚江也就是条普通的江水。
    但在雨后微晴的影视城仿古风区向楚江眺望,再配上宋书文的长相,哪怕是毫无目的地发呆,看上去也特别文艺。
    更何况,宋书文身边还有个不知道什么时候跟过来的黎宇青。
    “宋哥,出来看风景?”
    “嗯,又看了遍剧本,出来透口气。”
    黎宇青从背后来到他身侧,笑道:“你今年二十五?”
    宋书文瞥了他一眼,反问:“我长得不像二十五,像三十五对吗?”
    黎宇青的笑点很奇怪,听到这话“噗”地笑出了声。
    宋书文看着他没再说话。
    其实,宋书文有点“害怕”他。
    宋书文是兽医出身,后来又去当了演员,这两种职业都很需要和别人沟通的能力,而他也很清楚该如何跟人打开话题。比如和周源山聊,就聊自己从解读类up主那里听来的文艺片见解,和经纪人老许聊,就说最近谁家的经纪人又签了个新人。
    但宋书文不知道和黎宇青应该聊什么。
    在剧组待到现在,宋书文也大概知道了黎宇青的经历。比如他是某院校舞蹈系的大四学生,被周源山发掘后就成了他多支广告的男主角,平时没戏的时候要么在练基本功,要么就在读一些让人看不懂的大部头。
    宋书文第一次见到黎宇青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时过去打了个招呼,顺口提了一句“这书不错”,结果被黎宇青误以为他对这本书有兴趣,于是他只能听黎宇青兴致勃勃地给自己讲了十几分钟的“形而上学传统的主客体二元论的反思”。
    而十几分钟后,宋书文知道了这本书真的不是摩托车维修手册,还知道了黎宇青的声音很好听,讲解时认真的样子也很好看。
    在宋书文看来,黎宇青这人很“仙儿”,他活着完全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精神充实,比如生活,比如感觉。
    宋书文有点怕跟这样的人打交道,倒不是他矫情,而是他作为一个偏理性的人,对这种异常感性,异常讲究感觉的人非常不理解。
    无论什么事情,这类人所需要的永远都是感觉!感觉!
    宋书文觉得自己就是个吃饱了便天下太平的凡人,理解不了那层境界。
    “宋哥你怎么不说话?”
    黎宇青看他沉默不语,有点小心地问道。
    “啊?哦,你怎么也出来了?”宋书文岔开了话题。
    黎宇青看着他:“之前连下了几天雨,屋里太潮了,在房间里待不住。”
    宋书文道:“这几天都是晴天,你上戏前把被子拿出来晒晒。或者晚上我把我屋里那电热毯拿给你,你睡前烘一烘。”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