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让阮盖想一想。
阮盖开始说:“糖葫芦?”
她摇头,“不是, 你再猜。”
阮盖想了想:“弄堂小铺子?”
林度轻鼻子哼气:“也不是。”
她倒要看看,两人还有没有点默契度了。
阮盖轻轻挑眉:“那是老街口的包子铺?”
林度轻气鼓鼓的。
“那些店,怎么可以跟那家店比呢!”
阮盖俏皮一笑。
林度轻这才知道,她在逗自己。
她咬牙切齿地说:“你下次要是在故意逗我,你就完蛋了!”
阮盖吐了吐舌头,“好啦我知道的哦。”接着,她将豆奶用起子开好盖,还替她插进一根吸管,推在她的跟前,“我怎么会不记得那家店呢。”
老街口的饺子店。
是那时候她们几个人的最爱。
只不过——
没过多久,那家店的店老板因为身体原因,就把店门给关掉了。
但时不时的,还是会有在外面工作或者是念书的人,回到林镇的时候,走过老街口,都会顺道过去问一嘴。
还能下一碗饺子吗?
即便是知道店面早已经关掉,但还是习惯性地去问一嘴。
又过了几年后,听说那条老街准备要拆了。
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房子太旧,被政府列为旧房改造新房。也有是因为人均的生活水平提上去了,旧的设备和设施都在逐步被淘汰,部分居民自己想要改造成新房。
老街口的地名还是没变。
就是一些店铺不复存在了。
也多了一些店面。
比如当年阮盖买磁带的那家音像店,被已经被淘汰掉。新增了好几家理发店。卖童装的衣服店也多了几家,修自行车的店,就只剩一家了。裁缝店跟买锁的挤在一块,到了最角落。
周哥的那家店铺,早就空了。
当初他那店面是租的拐角口老李家的,人走了,东西也都不要了。后来总是有很多人,都在问老李,小周回来没,我衣服的线,都裂开好几天了。
老李起初会回,还没呢。应该快了。再等等喽。
等啊等,还是没等来。
就又有人跟老李聊天,问起这事,老李说,还没回呢。应该快了吧。
又过了些日子。
老李在河边抽烟,老公在外打工,自己在家带小孩念书的吴婶,又问他说,那老周还没回啊,我那电风扇都坏好久了,想让他给我修修来着。
老李呷口烟。
说了句,没回。
自那以后,老李就越来越不爱出门逛了。
他时常会去周哥留下的铺子转转,帮忙清理清理灰,但时间久了,有些东西,不是擦灰就有用的。
在一天黄昏后的傍晚。
他在打理卫生。
河西的郑爷爷见门开了,一脸兴奋走了进去,但见到是老李,目光暗了下来,他有些失落地说,我还以为是小周回来了。
老李心里说不上来的滋味。
他是有想过,继续把这个店铺开下去的。
可他又不愿意周哥回来看到,他留下的东西一件都没有了。
所以就一直给他留着。
直到前两年,寒冬料峭,老李出门买菜的时候,摔了一跤。便一直卧病不起。自那以后,没过多久,就走了。
他走后,邻里邻居的建议他的儿子们,将店铺的东西,都烧给老李,也好有个念想。
在老李很早的时候,夫人因生二胎难产故去。
留下两个儿子。
他含辛茹苦地将他们拉扯长大,儿子们也争气,早早地在城里成家立业,本想接他到城里去生活的,也说给他找个伴。但老李怎么都不肯。
所以儿子们也帮他置办了老街口的店铺,让他每个月也好有点收入。除去收租外,每个月他们也都会给他打钱。
在物质上,老李足够安享晚年。
可在生活中,他还是那个孤独的老头。
以前周哥在的时候,老李到了下午,就会上他那去喝喝茶,听听小曲。偶尔,还会怂恿周哥也来根旱烟。
总之,十分乐趣。
后来周哥离开后,老李有段时间,抽旱烟抽的特别凶。
儿子们回来探望时,知道这事,怎么劝都劝不到。
还因此吵过一架。
儿子们觉得老人固执,可他们却不知道,有时候,经历过沧桑的人,更明白如何缓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孤寂。
这些都是后来妈妈回家的时候,听别人说的。然后又说给阮盖听的。最后阮盖将这些,说给了林度轻听。
她说完,刚好花甲粉丝好了。
阮盖将最先上的那一碗,推在她的跟前,转变了语气,“我这次从医院回来,是有事情,要跟你说的。”
林度轻大概也猜到了她要说些什么。
点点头,“嗯。”
她伸出手去拿了两双一次性筷子。
一双放在了阮盖的跟前,另外一双自己打开。
两个人的相处模式,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主动和付出。
而是两个人互相看到对方所需要的。
“我去打听了一下,那个病房里,确实住的是一个女患者。然后,那个患者的家属,跟那个人是同名的。登记本上,写的两人是堂兄妹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