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儒带兵不行,但口才不错,一下子便噎的王营说不出话来!
说到底的确是王营战略上轻视了对手,他以为王平不过籍籍无名之辈,定然也没什么本事,他以为王平带着的匈奴人根本不堪一击,只要他一出手,那些匈奴人便会作鸟兽逃散!
只是他没有料到的是王平早就想到了这一切,不但派人偷袭了高柳,还故意将匈奴人带入了死地,使得匈奴人始终聚集在一起,无法逃散,这才给了后来反击的机会。
相比于马超等人,王平的确籍籍无名,可是你王营又有什么名气呢?你也不过只是曹彰手下区区一校尉!
轻视谁也别轻视你对面的敌人!哪怕站在你对面的人再微不足道!高看谁也别高看自己,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天外还有几层天,人外还有几多人!
“你……”王营怒指夏侯儒,却又无话可说。
夏侯儒虽然答应留守高柳,可他并没有立军令状。三百人守城,城池丢失了,无论闹到哪里,也没有人会怪罪他夏侯儒,更何况他还姓夏侯!
苦果只能王营自己吞!
见王营不再纠缠自己,夏侯儒心中的愧意这才又涌上了心头。
“城池已失,虽非你我所愿,但业已成事实。王将军还是着眼当下,抓紧布防吧!至于公子那里,夏侯会为将军陈情的!”
夏侯儒这才算是说了句人话,也算是对王营的一点点宽慰。
王营无可奈何,只能接受事实,于是便不再追究夏侯儒,而夏侯儒侥幸逃过军法,也投桃报李,在曹彰面前极力为王营开脱。
然而代郡终究是丢失了!曹彰很是愤怒,虽然不曾罢免王营、夏侯儒,却也免不了一顿痛骂!痛骂过后,曹彰还是让王营、夏侯儒驻守马城。
马城在上谷广宁(今张家口)以西百里,马城为广宁屏障,而广宁则为蓟城(今北京)屏障。
败报传来,距离曹彰在众人面前夸下海口才十日而已,马超的先锋部队便已经拿下了代郡!简直是当着众人打了曹彰一巴掌!此刻曹彰只觉得脸上一阵火辣辣。
“传命阎柔!立即驰援上谷!本将军亲自为其坐镇后方!”曹彰当即下令。
阎柔,幽州广阳人,年少曾被鲜卑、乌桓所俘,后为鲜卑、乌桓所亲。公孙瓒占据幽州时,阎柔被鲜于辅举荐为乌桓司马,官渡之战后归降曹操,拜护乌桓校尉。后乌桓与辽东公孙意图染指幽州,曹操命曹彰北上击退辽东公孙,并败乌桓,阎柔在其中出了不少力。
总之,阎柔算是幽州一员战将,比王营之流那是要高处一个档次的!曹彰对阎柔的能力还是很信任,因此在得知王营败北之后,曹彰便立即让阎柔率部驰援上谷。
上谷太守阎志,正是阎柔之弟,上谷面临危险,阎柔必定也是担忧其弟,这便是曹彰的用意。
阎柔得令之后,立刻便率本部五千人马赶赴上谷。
是时,曹彰身边有一幕僚田彭祖,乃北中郎将田豫之子。田彭祖与曹彰年纪相仿,二人很是投缘,被曹彰引以为心腹。
闻知曹彰派阎柔驰援上谷,田彭祖脸色大变,急忙来见曹彰。
“将军为何遣那阎柔驰援上谷?”田彭祖不解的问道。
曹彰于是便将自己的考虑一一说与田彭祖,无非是阎柔善战,上谷太守又是阎志,兄弟齐心守城之类的话。
然而在田彭祖听来却是忍不住摇头不止!
“将军大谬矣!”
曹彰疑惑道:“彭祖此言何意?”
田彭祖叹了口气道:“正因上谷太守是阎志,将军才更不应该派那阎柔去驰援上谷啊!”
曹彰还是不理解,田彭祖只好继续说道:“凡用人之法,既制人之法!将军若将阎柔按在身边,那阎志焉有不死守之理?亦或是将军召回阎志,那阎柔焉有不奋战之由?如今其兄弟二人俱在外,同进同退,将军何以制之?若阎氏兄弟二人抵挡不住,一并倒戈,将军悔之晚矣!”
田彭祖忍不住拍案长叹。
曹彰这才明白过来!也算是听懂了田彭祖的话。
“彭祖不必多虑!我再召回其中一人便是!”曹彰当即便要下令!
田彭祖急忙制止道:“将军万万不可!军令既已下达,此刻再召回一人,岂不是告诉阎氏兄弟,将军信不过他二人么?如此反倒令他二人起疑,只怕将军一个也召不回了!”
曹彰一听有些急了!
“这也不是,那也不行,那你说我该怎么办?”曹彰只好询问田彭祖道。
田彭祖一番苦思,叹息道:“眼下之计,将军唯有再遣一将,前去增援!虽是增援,实则督战!”
曹彰听罢田彭祖之言,寻思良久,忽然道:“既是如此,派令尊前去督战如何?”
田彭祖一下子便愣了!他哪里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曹彰竟然活学活用,搬出了他的父亲田豫!
田豫身为北中郎将,正是曹彰所属部将,但因田豫深得曹操敬重,因此曹彰一向对田豫也很是尊敬,一般情况下绝不会对田豫发布命令。尤其是田豫之子田彭祖又是自己亲信,父子二人用一个也就差不多了,没必要让人一家都为自己受累。
可现在情势不同了!代郡这么快便丢了,幽州情势不妙,而今被田彭祖这么一提醒,曹彰突然想起,能够镇住阎柔的,田豫肯定是最佳人选!
以田豫在幽州的威望,和田豫在其父曹操心中的地位,恐怕这幽州谁都得给他面子!而且只要田彭祖在自己身边,不愁田豫不竭诚效力!无疑田豫将是曹彰此刻最放心的人选。
田彭祖一时哑口无言,自己说过的话,总不能又咽回去。
“家……家父,将军但有所命,彭祖绝无异议!”田彭祖只好咬牙回话道。
曹彰笑道:“居然如此,那我就派人去请令尊了!”
于是曹彰又命田豫率军六千,前去增援上谷,也是督战阎柔、阎志。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