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夏修野转头:?
    徐莹莹:“我,我害怕。”她硬着头皮说完这句就不再敢看夏修野,手紧紧攥着被角。
    夏修野见她害羞至此,好容易才说出这样的话,心有不忍,还是回到床边。
    徐莹莹却一骨碌转身睡下了,不再搭理夏修野。心里盘算着如果他对自己动手动脚,她要怎么办。
    转身一个猛弓腿,应该就能攻击到夏修野的要害吧?
    徐莹莹不确定。
    于是转过来面对夏修野,悄悄用眼睛打量双方的身高差距,找着最适合出击的角度和睡姿。
    一转过来,看到夏修野的侧脸轮廓,360度无死角,徐莹莹心里小小地惊呼一声。
    若是跟夏修野谈恋爱,是不是就是跟纸片人谈恋爱了?
    这纸片人可真真实啊。
    徐莹莹心思愈发跑偏还浑然不觉。
    似是感受到目光,夏修野转过脸,看到的就是一双抹黑的眼睛,痴痴地看着他。
    他想到刚才徐莹莹的情况,有些躁动。但是能从徐莹莹眼神中看到疲惫,还是忍下了心思。
    他伸手覆上徐莹莹的眼睛:“睡觉。”
    徐莹莹像是被抓包一般,脸瞬间发热,最后只乖乖巧巧地“嗯”了一声。
    -------------------------------------
    第二日徐莹莹是被苗苗吵醒的。
    一大早,苗苗冲进房内大喊:“夫人!夫人!主母请。”
    徐莹莹皱着眉头从梦中醒来,旁边的位置人已去。她难得睡这么好,才忍了起床气。
    “什么事这么惊慌?”
    “夫人,好事儿,去了你就知道了。”在苗苗的神秘和兴奋的催促中,徐莹莹洗漱穿戴好,被半推着出了家门。
    一进前院,她又是最后一个到的。
    徐莹莹心里略不好意思,古代人都不睡懒觉的吗。
    郑娘子等人见徐莹莹到了,抬头看她。
    在众人的印象中,徐莹莹原本是个受气包,整日精神颓靡,甚至走路都一副不敢看人的样子,对待下人却颐指气使,百般挑剔。可以说,除了脸,几乎一无所长。
    当初也是因为夏渊跟徐家有交情,才成就了她与夏修野这段姻缘。
    没想到今年反而大有长进,不仅说话利落,办事也让人刮目相看起来。
    此时她走过来,脚步轻盈,裙裾飞扬,微微翘起的下巴抖擞这精气神,嘴角挂着一丝微笑。步步生莲,端庄大方。
    郑娘子心生满意,放松地坐在座椅上。
    徐莹莹给三位母亲见了礼,便退到一旁坐下。
    郑娘子:“今日召大家来呢,是为了一年一度的中秋家宴。”
    侯府人丁并不兴旺,三位娘子也就各一个儿子,孙子只有苏吟有一个五六岁的男娃。夏渊便特别重似每年的中秋家宴。再加上夏渊多年不过寿辰,郑娘子便把每年的家宴操办的尤其大。
    往年的家宴都是由苏吟主办,郑娘子把关的。
    苏吟笑意盈盈地看着郑娘子,表情势在必得,仿佛已经准备好随时接受郑娘子的安排了。
    郑娘子手上拿着库房的钥匙,旁边放着一年的账册。拿到钥匙,侯府的所有物资随时调派,账册任意清算,新一年的预算也由负责人来出,各府月银之外的开销也由负责人审批。
    权力之大,侯府上下人心知肚明。至于其中便利与油水便不得而知了。
    郑娘子却看向徐莹莹:“优青,今年由你来策划中秋家宴。”
    一语毕,众人面色皆异。
    其中二娘子反应最大,若说苏吟脸色几变后,堪堪镇定下来的话,二娘子便是脸色难看到兜不住。
    二娘子和三娘子一向存在感很低,但是两人又有不同。三娘子入侯府晚,年级又轻一些,知道自己的身份,对郑娘子一向言听计从,除了有些小家子气,并没有其他麻烦事儿。
    二娘子就不一样了,她是夏渊第一个妾室,初进侯府,与郑娘子好生相斗了几年,后来夏修野渐渐长大,郑娘子也是个有手段的,她出头日艰难,年级又渐长,才安生许多。但是心里从来是不服的,从不认为自己不如郑娘子,夏星驰不如夏修野,更觉得儿媳苏吟比起徐优青来十倍好有余。
    以前郑娘子弃徐优青不用,反而让苏吟持家,二娘子只觉得郑娘子总算办了一件明眼事。谁知今天竟然来这么一出,便有些沉不住气了。
    “优青主持家宴?怕是不行吧,怕是她连账册也不会看吧。”
    郑娘子心里也是打鼓的,只是她想起来昨日夏修野的叮嘱,觉得徐优青确实是因为在侯府地位不够稳固才招来秦氏祸事。
    即使不是为了徐优青,也要为了夏修野的后方考虑。也该稳一稳徐优青世子夫人的身份了,更别说最近徐优青焕然一新,很是得郑娘子的心。
    徐莹莹最开始一听要操持侯府家宴,一个头两个大,心中自是不愿意的。
    听到二娘子的一番话,又瞥了一眼苏吟的神色,她反而感兴趣起来。
    苏吟向来只做笑面虎,其实面白心黑,坏主意出尽,却从不沾手,事了拂衣去,片叶不沾身。想到昨日那让人头晕的酒,秦氏的狼狈羞耻样,徐莹莹咽不下心里的气。
    徐莹莹轻声细语道:“优青是上过几年学,认得几个字的,家父也曾经教过优青账册,儿媳愿意为母亲分忧。”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