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还写“捡了免费的家俱”,配图是一张长凳,去过东竹寮的人才可能认出来——背景里那堵墙是东竹寮中庭里的。
    又写“配菜变了”,配图里的餐具虽然没有露出全貌,但应该就是东竹寮食堂的——学姐说东竹寮的餐具都是学校食堂用剩的,图上餐具看着和K大中央食堂的餐具很相似,且确实有点像是被淘汰的样子。
    之前她看这些的时候,从没发现背景是东竹寮。
    是昨天知道他住在东竹寮,重新翻看,才有的新发现。
    看起来过得挺好。
    积极地融入生活的罅隙。
    但王子舟捕捉到了一种游离感。
    他在叙述,但没有情绪。一个人和你唠家常,但面无表情,你就很难确定这个人到底在想什么——到底是表达厌恶、还是喜欢?
    王子舟记得,三年级的她在K大中央食堂刷到那条新书宣传的微博时,甚至搞不懂他发的到底是谁的书。
    在王子舟的认知里,如果是作者本人,应该说上一两句譬如“终于出版啦!感谢大家支援!”的话,或者乾脆呈上一段小作文表达一下稿件付梓的心情;如果是推荐朋友的书、或者自己喜欢的书,那至少应该介绍一下基本内容,或献上几句美辞,可他当时只给了一张封面图,连文案都没有写。
    王子舟经历了一番查证,才确认,他释出的那本书,就是他自己写的。
    顶着一个与真名和微博昵称都无关的笔名写的。
    为什么要偷偷写作呢?
    王子舟虽然也用笔名译书,但她在带着自己本名的个人简历里,是一定要清清楚楚把每一本译作写上去的,她连合译的、尚未出版的都不会放过。
    陈坞的做法恰恰相反,他在躲避这个笔名与自己的连结——他作为作者的身份,是面向熟人世界保留的秘密。
    王子舟放下手机,捞乾净了碗里的拉面。
    又喝了一大口的碳酸饮料。
    吃饱喝足,她从帆布袋里翻出钱包,把店员新给的集点卡塞进去,于是看到了躺在钱包透明相簿夹里卡着的那枚百元硬币。
    只是还这一百日元的话,其实不难。
    四十分钟前,在对方过马路的时候追上去,装作凑巧,说“你是住在东竹寮的那位同学吗?昨天我拿了一只茶叶蛋,但是没付钱,你还记得吧?”然後把硬币塞给对方,就结束了。
    或是更早之前,在东竹寮拿了茶叶蛋上楼,马上取了钱包下来付掉,就结束了。
    但她没有这么做。
    隔着梶井基次郎的那本《柠檬》,看见他眼睛、认出他的瞬间,王子舟其实想说——
    这就是我一直窥探的那个人啊。
    你最近写了新书吧?
    ——《小游园-III》。
    我读过了。
    你签了海外版权代理合约吧?
    我接到了试译的邀请。
    合作的中方编辑说,小专案,报价很低。
    其实再低都会有人接。
    只是,质量未必可靠。
    何况它,很难翻。
    你写了太多中国古代妖怪。
    两千字的试译摘录稿里,就有八个。
    提高价格去找日本母语译员,未必行得通。
    于是问到了中方代理。
    有没有合适的译员推荐。
    编辑问了我。
    接还是不接呢?
    如果试译不合格,还要白做工。
    我犹豫不决,正好就碰见你了。
    我以前都没发现你住在东竹寮。
    世界真小,真凑巧。
    我兴奋到脸热,在那一瞬间。
    好像有非常多要说的话。
    不过我一句话也没说。
    还好没说。
    不然要吓到你。
    不然你会觉得我情商超低。
    这一百日元,是窥视接续到现实世界的梯子,我想留着这架梯子换个方式观测你,我可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变态。
    王子舟想着,合上钱包,装进帆布袋,走出了拉面店。
    第02章
    「千字100元」
    译者不需要认识作者。
    多数时候连沟通也无必要。
    译者通过文字揣摩作者的创造,基于个人理解与偏好,用一种全新的语言传译作者的表达。最终的结果,作者往往也不会看到,或者说,即便拿到区别于原语种的外文样书,即便读得懂外文,原作者也很难体会母语读者面对这个崭新文字时的感受。
    表达的宿命就是遭遇误解,中间再闯进来一名译者,被误解的概率简直陡升——译作是叠加了两次表达的高风险物种。
    译事三难,即信,达,雅①。
    王子舟很清楚自己的水平——只是追求准确,就已经很费劲了。
    她未必没有更高的追求,但用明显高于自身当前能力的要求来强迫自己,看起来好像“很求上进”,其实是一种贪心。
    贪心会把创作者拖进地狱。
    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因为不满意。
    “我想写成的”与“我能写出的”,永远不是同一种东西。
    这对译者同样适用。
    王子舟现在就很贪心。
    快一周了,她也没有做完这份两千字的试译。
    试译稿是从《小游园-I》中摘出来的,和三年後的《小游园-III》比,能看出作者文风的微妙变化。《小游园-III》是相对更成熟的作品,《小游园-I》当中则有非常明显的探索痕迹——好像作者自己也不太清楚到底要怎么写,凭藉直觉和一种古怪的偏好就这样写下来了,就是这种“不确定感”,让译者苦恼。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