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曹新,他乃是山东蓬莱人氏,原本就在水师任职多年, 明德年间, 朝廷对水师不重视,曹新没有用武之地, 浙闽沿海一带的百姓时时受到倭寇侵扰,他身为水师的武将,何曾不痛恨倭寇?又何曾不想痛击倭寇?奈何朝廷连水师的饷银都要拖欠,他守着那几条破船,拿甚么去抗敌呢?
自从摄政王当政,早有传言, 说是朝廷要重建水师,曹新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望,只当又是朝廷画得一张空饼,谁知某日,摄政王当真传来旨意,召他上京述职。
曹新在水师多年,还是头一回进京面圣,皇上年幼,却已有明君之像,如今代为掌管帝国的是摄政王,他年轻,野心勃勃,又有从军经历,曹新刚进他的第一面,就对他心生敬仰之情。
在京城的半个月,摄政王三次召见曹新,并亲自询问他对水师的看法,起初,曹新并不敢畅所欲言,直到在与摄政王打交道的过程中,他看出摄政王是真心看重水师,这才将水师的困顿一一陈诉给摄政王,说到动情处,曹新痛心疾首,只恨自己人微言轻,左右不了水师的前途,以致福建水师走到今日这凋敝衰微的地步。
述职之后,曹新便又返回福建,不久,他得到消息,摄政王下旨要重建水师,随后,朝廷拨下了第一笔银子,这笔银子先是补齐了拖欠给水师将士们的饷银,那曹新更是被任命为水师提督,有关水师的军务,直接逞报摄政王,并不需经过第三人之手。
有了朝廷的支持,福建水师得以重建,曹新做为水师提督,是摄政王一手提拔起来的,这一两年,朝延对福建水师的投入可谓有目共睹,偏就在这时,一伙倭人登岸,花了重金打造的水师,没能保住那二百七十余口的人命,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曹新刚接到消息时,眼前几乎一黑,当下就知道要坏事,这无疑是重重扇了福建水师一记响亮的耳光,扇了摄政王李善一记响亮的耳光。
更让曹新担忧的是水师的将来,当日重建水师时,朝廷上有不少大臣反对,如今出了这事,自会有人借口攻击水师,弹劾摄政王,他曹新的前途事小,若是牵连上摄政王,他当真是难辞其咎。
千秋节过后,朝廷对于曹新的处置很快就到了,曹新停职接受审查,水师提督的职务暂由总兵刘治国代任,同时,摄政王将前往福建检阅水师。
且说京城,李善从京郊炮厂回城,他顺路先回了一趟摄政王府,趁着宫门还未落匙,急忙进宫,衣裳还未换,他便直接来到宁寿宫。
千秋节一过,京城下了几场白霜,天气越发变得严寒,谢宝扇畏寒,宁寿宫里早早就用上了炭火。
李善明日就要离京,他进到里间,看到谢宝扇正坐在炕上打络子,谢宝扇抬头看他一眼,放下手里的络子,招呼宫女们把炭盆挪出去。
李善叫住宫女,他对谢宝扇说道,“你身子病歪歪的,禁不住寒气,要是冻坏了,又是自己受罪。”
谢宝扇叫宫女退下,她道,“不碍事,我穿了薄袄,你这几日上火,嘴角都起了水泡。”
宫女们挪走炭盆,银环和芍药服侍李善换了一身家常衣裳,又取下头上戴的金冠,他偶尔会在宁寿宫里留宿,因此宁寿宫常备着他起居的东西。
谢宝扇对伺候的宫女说道,“把那边匣子里的万应膏拿过来。”
不一时,宫女拿出一个洁白的小瓷盒,瓷盒巴掌大小,里面盛着黑漆漆的药膏,谢宝扇拨下鬓间的金钗,挑了一点在指间,便对李善说道,“你这嘴角的水泡迟迟不好,这是齐硕配的万应膏,等会儿我拿给刘吉,你记得要涂抹,不出几日嘴角的水泡就能消下去。”
说罢,她叫李善坐在软榻上,她轻轻将指尖上的药膏涂在他的嘴角,药膏混合着谢宝扇身上的馨香,李善在她颈间嗅了一口,轻声问道,“你用的甚么香?”
谢宝扇笑道,“我哪里涂过甚么香?殿下还不知道我,最不爱用这些香料脂粉。”
屋里伺候的宫女们已经纷纷退下,谢宝扇盖上瓷盒,她对李善说道,“殿下操心国事,也需保重身子。
这些日子,朝中政务繁忙,他二人已许久没能好好说会儿话,明日李善就要启程离京,谢宝扇满心担忧,却又无可奈何。
李善见她愁容满脸,忍不住一笑,弹着她的额头,“最爱操心的是你,这回虽是一桩麻烦事,那些大臣们想让我知难而退,倒也不是那么容易。”
他的手劲儿不轻不重,在谢宝扇的额头上留下一个淡淡的红印,李善见此,又心疼了,伸出拇指摩挲两下。
“你放宽心,不必担心我,待到我把福建那边的事了了,就会尽快回京。”
谢宝扇估摸了一阵,要是能在年底前回京,就算是顺利了,想到有这么久不能看到他,心里不免惆怅,她给李善倒了一杯茶,问道,“东西都收拾好了么,随行的人多带几个,殿下虽然在福建那边安插的有人,只是恰好就在这节骨眼儿上出事,我这心里慌得很。”
李善接过谢宝扇递来的茶水,他没有回她的话,反倒打量着她,说道,“我瞧着你脸上刚长了一些肉,这两日又消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