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不过她现在并非原本的小林月花,也不好直接问他。
    小林微微叹了口气,又向前走了几步就到了公交车站台。她轻拍了拍自己的脸颊,将种种疑问抛开,打起十二分精神。因为她接下来要去商业区商场里购买弓道用品。
    “卖弓箭的地方那么多呀。”以前没有特别注意,现在月花一眼扫过了这些店铺名称后,从中看到了三家卖弓的。她有些惊讶。
    小林兴奋地走进了最近一家店里。首先映入她的眼帘的是墙壁上挂着的各种各样的弓。然后中间的展示台上也有一些长的短的弓和箭。护手的样式也有不同样式的。
    作为新手,她一时间看花了眼。
    “欢迎光临!”店员十分热情地招呼道。
    “那个,除了两米长的那种弓,其他弓箭是什么场合用的?”小林好奇地问道。
    她靠近了一把疑似比普通弓箭要多了机械设置的弓,低头看了看。上面的价格标签吓了她一跳。
    “您面前的那一列都是和奥运会弓箭射击项目用到的弓一样,反曲弓。”男性店员走过来,恭敬地介绍道。
    奥运会射击吗?小林突然想起自己出事正是在奥运会期间。她买蛋糕那天中午还在微博看到了中国拿到首枚金牌的事情。没记错的话,那正是射击项目的金牌。
    “唉原来奥运会射击还有弓箭。”她印象里那个拿了金牌的女孩子使用的是气╲枪。
    小林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羞愧。自己上辈子三十年到底是怎么度过的呀……她苦笑了一下,然后在看了一眼这些昂贵的装备后,转而走到了和弓前。
    和弓大多被固定陈列在光滑雪白的墙壁上。但是其中有些长度看起来不足两米。
    “您要买和弓吗?您现在看的那把是长2.2米的标准弓。左边还有两把是半弓,长度约有160厘米。当然更短的……比如45厘米的弓也是有的。”店员倒是很快就看出来这位客人对弓箭很陌生,于是一口气解释道。
    小林月花听到这种分类,很是惊讶。她之前在网上看到的弓道视频里,那些选手都是使用的这种大弓。弓道部的话,不管是海阳附高,还是八集高中也是一样。
    这么一看,月花发现自己所谓的“查资料”有点可笑。关于弓道,她需要了解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谢谢。”小林回头对着店员鞠躬感谢。
    “那我要2.2米的吧。”她又说。
    虽然她个子不高,但是上次使用部里的弓时倒也没觉得有什么难受的。不仅如此,她想起那种举弓拉弓的状态,好像身体充满了力量。那是一种从灵魂上得到的满足感。
    然后她重新看向了自己正前方的墙壁上的大弓,已经开始期待它的弦拉满放开会有怎样悦耳的声音。
    但是店员不得不打断她的想象。“对不起,您要……”他有些为难地准备问得具体一点。
    因为买弓不光是要选择外形大小和材质,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拉重。显然小林月花并不懂这些。
    店员的话没说完,一直在店里另一面墙壁旁的展示台前把弄弓箭的女孩在这时回头,接过了话。
    “店员先生,交给我吧。”女孩转身,一双细长的眼睛里明亮而又清澈。
    她的话准确地传到了月花的耳朵里。
    月花也回过了头。然而对方艳丽的容貌惊艳到了她。
    陌生女孩的眼角轻轻上挑,微翘的精致鼻尖下有一张涂了口红的漂亮嘴唇,嘴角轻扬。她的皮肤白皙清透。
    “怎么?你不要买弓了吗?”女孩放下了手里的弓,靠近了有些发愣的少女面前。
    而店员见有客人主动要帮忙,也就退到了一边。女孩子和女孩子沟通起来更愉快吧。男性店员想。
    事实上确实如此。小林月花反应过来后,面对漂亮女生的主动帮助,心里乐开了花。
    她使劲点头,答道:“对,我要买和弓。”
    像是怕自己没说清楚一样,月花又补充了一句:“准备学习弓道,所以想要选一把弓,还有必要的其他装备。”比如皮手套。她在心里嘀咕说。
    “我明白。我也是学弓道的哦。”脸上化着淡妆的精致女孩酷酷地自我介绍道:“我叫真田樱子,在横滨市立高中读三年级。很高兴认识你。”
    这是一位性格十分开朗的高个子美少女前辈。小林在心里留下了这种印象。然后她也露出了笑脸,并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和学校。
    一番简单寒暄后,真田樱子为小林选了一把适合她的弓。小林这才明白选弓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原来和弓不但有几种材质,比如这家店里的基本都是由玻璃纤维片或加入其他材料的混合材质制成的现代和弓。传统和弓也只有一两把,而且价格更加昂贵。
    另外也有定制弓和成品弓。小林手里现在握住的就是成品弓,价格更加实惠。
    “日轮、月轮、弭、关板等等是弓的各部位的名称。不过你现在也不着急记。”真田樱子耐心地向求知欲旺盛的少女说了很多东西。
    “还有你说的护手其实不止这几种。”她继续指着店里那些手套解释说。
    小林认真地听着这些基础知识,虽然大多数没办法一次性就装进大脑里,但是她的心情却是激情澎湃的。
    和上辈子一样,虽然她还没有正式开始,但买好装备后,就不由地产生了一种“我已经很行了”的错觉。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