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84章 诱惑
    告别了娘子,李思义踏上了行程。三部尚书走的是陆路,在没有提前通知州府的情况下,直达河南行省最北部的州府开封府,准备沿着黄河流经的州府,自北向南巡视。
    行了近半个月,一行人到达了开封府。这次是突然袭击,知府陈亮等人来不及做手脚,整个开封府这几年的财务开支账目就被暴露在尚书们的面前。
    开封府知府陈亮可谓是八面玲珑,将官场上的那套见不得人的手段,运用的淋漓尽致,和下面的同知、通判等人相互勾结,简直是沆瀣一气。
    李思义查了开封府的收支账目,发现了很大的问题,实际和报上去的出入实在是巨大,工部左侍郎肖克文巡视了近几年修筑的河渠、堤坝,更是触目惊心,这几年根本就没有像样的工程,朝廷拨款用来修筑堤坝的款项都被挪用。
    经过核算,这次修筑堤坝和疏通河渠,只需五十万贯铜钱即可,如果是正常的疏通河道,二十万贯的预算便可以打住。州府竟然上报一百万贯,果然是欲壑难填。
    陈亮见事情败露,竟孤注一掷,私下分别塞给给两位尚书和左侍郎肖克文每人一万贯,三人一致拒绝。陈亮几人见金钱贿赂不行,又用了美人攻势,引来两个尚书和工部侍郎的愤怒,吏部张尚书直接撂下一句话,让他等着被查办吧。
    尚书们离开开封府后,快马加鞭又向着河南府行进,到了河南府的洛阳境内,却是另外一种景象,虽然一行人行程保密,可还是被地方官员提前知晓,尚书们还未到府衙,河南府知府邓礼就率领一干人等及早的迎接一行人。
    知府邓礼年纪四十左右,不到三十便中了举,传闻他拥有绝世才学,于次年入仕后却一直不得志,他做了将近十年的知县,一直没有升迁。新潮建立,洪武皇帝爱惜人才,才任命他为河南府知府。
    看到邓礼的那一刻,吏部尚书张元忠便冲着户部尚书李思义摇了摇头。这邓礼哪里有一点为官之相,分明就是一个白面文弱书生。
    反倒是同知孙兴明和通判郑久成两人颇有些威严,尤其是孙兴明,眼里一闪而过的精光还是让吏部尚书张元忠捕捉到了,尤其是在他们询问邓礼时,每到关键问题,都是孙兴明在回答。
    尚书们一行人下榻府衙,晚上的那顿饭奢华程度堪比皇家宴席,吃的各位尚书提心吊胆,席间更是美人萦绕,各色美艳的女子使出浑身解数,只图尚书侍郎能一亲芳泽。
    “邓知府、孙同知,你们不是上报朝廷财政吃紧吗?本官瞧着你们地方官可是富得流油啊,这一桌子菜肴怕是要吃去百姓一年的收入了。”李思义讥诮道。
    “李尚书,您真是冤枉下官了,中原人好客,我们这是倾尽了全力来招待您,只为博得您们的青睐,为了这顿饭,我们怕是要紧巴一些日子了。”同知孙兴明洒笑。
    “那这些女子又是怎么一回事?难道也是你们的待客之道?”李思义脸上带着些薄怒,扬手将一个正要往他身上靠的女子推开。
    席间都是孙兴明在辩驳,邓礼几乎搭不上话。李思义和张元忠心中了然,邓礼虽有满腹经纶,却不见得是治世之臣,不然也不会被手下的同知和通判联手架空权利,成了一个摆设。
    宴席不欢而散,两位尚书和一位左侍郎带着各自的随从回了住处。负责贴身守卫的是皇帝派来的拱卫司的人,外围是随行官兵,最外面是府衙的人,守卫工作密不透风。
    李思义洗漱好,拿出了一本《资治通鉴》翻阅,他很早就养成了睡前阅读的习惯,常年不懈。
    “老爷,您又忘了披上披风了,夫人来之前千叮咛万嘱咐我,让我照料好您的衣食住行,河南府天气可比应天冷了不少。”李庆手里拿着一件披风披在了李思义的身上,嘴里还嘟囔着。
    “好了,你这孩子也和夫人一样唠叨了,你去睡吧,我再看半个时辰也要歇着了。”李思义笑道。
    李庆原是上面分给他的小厮,刚来时还不到十四,却是机灵得很,如今年龄不过十六,心思越发的细腻,成了他的得力长随。李庆比耀宗大不了几岁,他习惯把李庆当成了孩子。
    李庆噘着嘴出去了,李思义继续看书,看到了精彩处竟忘了时间,不觉已经快到了子时。
    这时,李思义听到了一阵细碎的脚步声,在他的身后停了下来,他不由蹙了蹙眉道,“李庆,我不是让你先去睡吗,你怎么又来了?”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李庆并没有回复他,而且还飘来一股脂粉的香气,李思义讶异的转过身,顿时大吃一惊。
    他的眼前竟立着一个绝美的妙龄女子,女子不过双十年华,披了一件大红的披风,红衣下修长的玉颈白腻挺拔。
    不同于刚刚宴席上的那些女子,此女美而不艳,媚而不俗,一张秀美的鹅蛋小脸,精致小巧的琼鼻,一双如水的眸子顾盼流离,唇角微微翘起,樱桃一样的红唇微张,欲引人一亲丰泽。
    乍一看,这女子的脸阔和眉眼竟与蔷薇有些相似,只是,女子的眉眼间多了些欲念。李思义马上就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脸一沉,随即便怒喝一声:“你是怎么进来的?出去!”
    “李尚书,您又何必拒人于千里之外,您一个人深夜读书,不觉得少了些什么吗,若是有佳人红袖添香,说不定还能成就一段佳话,做出一首好诗来。”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