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幼湘没有说得太多,说一千道一万,任何事还得自己经历了,才能有体会。
说明白点,就是刀子割在自己身上,才知道疼。
魏林川这回算是学习到了,但他这回仔细去观察身边的人,才发现哪怕是学校这样单纯的环境,也有类似周定坤那样的人在。
他自己倒没什么,学习和生活都很单纯,日常也是跟室友在一起,但关系好的朋友身边,就有这样的情况。
在明明有外院女朋友的情况下,还跟社团内的女同学走得很近,接受别人的殷勤。
“我知道啊,但有什么关系,她不过是想讨好我罢了。”面对魏林川的提醒,“朋友”理所应当地道。
魏林川内心大受震撼,当即在心里和这位“朋友”划清了界限。
他没法要别人按他的想法去做事,但有这种思想的人,绝对不是可以深交的人,哪怕对方对他们这些兄弟其实很好。
宋幼湘知道这事后,没有说什么。
这世界固然不是非黑即白,但在某些方面,非黑即白也没有什么不好。
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朋友也不会无路可走。
越是对朋友对自己有高要求的人,真到了需要朋友的时候,说不定路反而更多更宽。
第一千零一十章 别伤了和气
宿舍重新刷墙维修弄了半个来月,修好后宋幼湘某天过来午休,才注意到门口放着的大麻袋。
“你朋友送来的,说是信吧,放了有几天了,我让我家阿远跟你说了,那兔崽子忘啦?”邻居大妈问宋幼湘。
宋幼湘这才想起来,前天在食堂,楼下同事说家里来了信什么的,因为当天正好有信到办公室,她也就没多想。
“说了的,是我忘了。”宋幼忙道,说着边把信拖回家里。
袋子拆好信就掉了下来,基本都是感谢信,知青互助办那边送过来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
宋幼湘拆了最上头的看,看着看着便看了进去。
这些信有知青写的,也有知青的孩子写的,互助会在暑假的时候启动了助学贷款的渠道,支助一些家庭实际困难的知青为子女申请学费贷款。
看着他们生活一点点变好,看着字里行间的感恩,宋幼湘心情非常愉悦。
周末宋幼湘去到互助会在京市的办公室,才发现拉到她那里的感谢信只是一小部分。
这里信件还多着呢,除了感谢,也有不少处在迷茫中的知青写来倾诉的信件,宋幼湘看了两封,觉得挨个写信回去,效率太低了。
“不如办个电台吧。”这时候正是电台流行的时候,还得流行二十来年呢。
正好互助会现在开销渐大,得想办法开源。
办电台搞节目接广告,自立更生做事情,比指望脱贫的知青回馈要强。
这个提议一出,立马就得到了响应。
互助会之前就被民政部门注意到了,早就有了官方的支持,助学贷款也是因为有民政的拨款,才能这么快推行的。
都是行动力强的人,再加上现在各行各业都活跃着知青的身影,找人拉关系也不是多难的事。
专业设备也不是问题,宋幼湘跟京市广播器材厂的领导关系一直不错,设备不用太好,库存能用的旧设备都行。
节目当然是以知青为主题,,考虑市场需要,面向所有老百姓来策划。
很快整套班子就拉了起来。
班子拉起来,宋幼湘每天下班去给节目组的人培训,教他们怎么去拉赞助。
怎么圈定广告客户,怎么去谈合作都是有技巧的,如果不是宋幼湘身份的原因,她可能就亲自上阵了。
不光宋幼湘不能出面,互助会里有一定影响力的知青都不能出面,他们出面就是作弊了。
弊不能作,广告得打,不仅在知青专栏打,别的版面也要打上。
电台正式开播那天,不知道多少知青看过报纸,调频到那个位置等着,他们大多数是知青,以及和知青相关的人。
而随着广播的播出,高质量的电台节目开始吸引知青以外的群体,报纸上为电台征稿的启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广告赞助的价格,也渐渐由低到高,最后到同时段需要竞争投标的情况。
除了针对知青子女学习的贷款,逐步开展到医疗等方面。
当然,这都是后事了。
开播当天,宋幼湘在办公室准时调频到知青电台,随着音乐声响起,有些紧张的主持人声音响了起来。
一个节目听下来,宋幼湘嘴角翘了起来。
她负责出主意,及部分力所能及的支持工作,但具体的节目创作她是不参加的,不过细听下来,完全可以听出大家的用心。
好听归好听,建议也是要提的,宋幼湘自己没时间听广播,但可以找到爱听广播的那一拨人提出建议。
魏妈就是首批试听的播众。
有事情做,又能帮到宋幼湘的忙,魏妈特别积极,还在参与的过程中,交到了不少同年龄段的朋友,而不是局限在附近的胡同里。
“劝妈劝了几年,让她去附近的老年活动中心走走,她都不去。”说起这事,魏林川就郁闷。
之前师母还在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去学校的活动中心,要带上魏妈一起,魏妈死活都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