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晏倾淡然看着林相一方人:“你们想维护的世家,我一直在思考那是什么,想我犯了什么罪,世人犯了什么罪,要承受你们这么多年的谋略。
    “思来想去,不过是罪在百姓刁滑难驯,罪在君主昏庸无德,罪在圣人不能临世天下万物不如你愿……罪在所有人都是愚钝的,只有世家是高洁无辜的。”
    晏倾平静之声响彻庙宇:“罪在我们不如你愿!”
    徐清圆握着晏倾的手,面朝所有人。夫妻并肩而立,紧紧握住彼此的手,坚定而温柔地告诉他们:“萧羡不应该死,晏清雨不应该死。
    “我知道这很难,我知道人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回到这里面对一切指责与各异目光,想要试一试,陛下——
    “怀璧非罪,毁玉何冤!”
    作者有话说:
    邪手一生扔了2个手榴弹,邪手一生扔了1个地雷
    第181章 南国雨2(终)
    ◎清雨,我因你而骄傲◎
    “他们没有造反, 但他们聚集在一起,有造反的能力……这正是你们眼中的怀璧之罪。可怀璧之罪,本不是罪。”
    三天后, 皇帝暮烈的话,为这段跨越十年之久、甚至更长时间的案子画上了句点。
    暮烈不给前朝太子羡治罪,并且太子羡若愿意, 他可以继续当晏倾, 继续做朝廷的大理寺少卿。不, 因左明提出辞别,而皇帝不可能只给太子羡一个少卿之位, 若太子羡愿意, 他可以做朝廷的大理寺卿。
    若是不愿意, 太子羡要带着“上华天”的故人回去西域,暮烈也会当他不存在。
    朝臣知道晏倾真实身份是谁, 但为了天下稳固考虑, 暮烈不打算向天下人公示晏倾的真实身份, 以免造成更多乱章。民间如何猜测,朝堂将不置一词。
    同样的, 卫清无可在大魏朝廷任职,徐固可以在大魏任职……如果这对夫妻还愿意回来的话。
    同时, 韦浮因与林斯年共谋杀害林雨若一事, 因林雨若未死,他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但鉴于他在最后的长安战中做好了他的京兆府少尹一职, 朝廷将对他不贬不褒, 他将继续做自己的京兆府尹。
    广宁公主和亲归来, 杀死云延是功, 造成西域中南蛮没有统一首领无法成气候也是功,再加上她曾于建国时跟随皇帝南征北战,数功并赏,封她为定王。这是大魏王朝第一位封单字王的公主,前无古例,之后她要如何走自己的人生,朝廷拭目以待。
    皇帝暂停科考,重新修改科考规程,临时将科考时间改为下半年,并且将不废女科。女科能实行多久,且看后续。而这一次的科考进步在于,从此科考答卷将“糊名”,将在之后统一誊抄,主考官再无法从中牟利,好安排自己提前选中的人进入官场。
    在世家联名犯下这么大的罪前,在“行归于周”的名单压在皇帝的案牍前,皇帝考虑之后,决定对林家与韦家严惩不贷。与这两家联系紧密的世家难逃其责,那些小世家则暂时不予惩罚。
    暮烈是要压世家,他是借这桩案将不稳固因素严惩,但他也不可能让朝廷空一半。这次事件后,没有了林家与韦家,世家当真进入势微,这正是暮烈想要的结果。
    为了走到这一步,已经牺牲了太多人。皇帝将在长安城外的樊川为死去的人修陵修碑,纪念他们。
    鉴于韦松年年老体弱,叛其流放,族人或多或少地跟着受罚。林承的罪,则是死罪。
    长陵公主得知夫君死罪,去皇帝兄长那里求了一顿,但她得到的结果,也不过是将女儿林雨若带入宫中,关上宫门,从此不闻窗外事,不让外界风雨波折到她女儿身上。
    林家要完了。
    风雨已来,无人能避。
    这些事,林承在大理寺的牢狱中都听说了。
    四月风起,他在牢狱中等到了皇帝派来的内宦,内宦将宣判结果告知于他,告诉他哪些人会死,哪些人会被流放,哪些人将被罢官,哪些人会远走高飞。
    林承一一听着。
    败家之犬,他脸色郁郁,无话可说。
    林承只问:“何时会处死我?”
    内宦答:“应是秋后问斩吧。”
    火把照着内宦扭曲的面孔,这位内宦见这位相公已经失势,便趁机奚落:“若时间来得及,相公大约还能看到徐女郎参与科考呢……对了,晏少卿,不,如今是晏正卿呢,那位不打算辞官,不打算离开大魏。相公秋后问斩的折子,说不得还会经晏正卿的手。”
    林承又问:“陛下……可有话带给我?”
    内宦幸灾乐祸地摇头,嘲笑他难道指望陛下给他免罪吗?陛下包庇他多年,如今已然对他失望。
    可是林承何曾不对暮烈失望呢?
    国之何往,他只是与暮烈政见不同,只是大家共同走着一条路,中途失散,各自走了不同的方向。他有什么错?
    林承:“可否求陛下见臣一面……”
    内宦冷笑一声,不耐烦地挥一下拂尘,掉头就走。牢中火光照在潮湿的石壁上,照在跪在地上的林承衣袍上,林承低着头,许久后,凄然笑了一声。
    当夜,林承在牢中吞金自尽。
    他不愿秋后问斩,不愿面见晏倾,再受折辱。死前,他以血为书,在石墙上留下了一行触目惊心的字:
    “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