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周沐白轻嗤,“长得好看?不过是中看不中用废物罢了。”
    明青州忙道,“嘿,沐白,你这样说可就过分了吧,人家都还没当官呢,就说人不行。”
    周沐白冷眼看过,“我看人,向来不会有走眼的时候。”
    这些年经他手的举子贡生们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人行不行,最后无一例外都应了他的判断。
    林长空怎么也想不通,“这小探花当真这么厉害?”
    明青州与孙岳洺都点了点头。
    周沐白撇了好友一眼,脑中忽然闪过季韫那张脸,心头浮上一丝烦躁,满饮下一杯酒。
    他一把抽出腰间软剑朝林长空道:“师兄,过两招。”
    .......
    翌日。
    天色逐渐泛起鱼肚白,晴翠便把季绾从睡梦中叫醒。
    柳氏昨夜改好的官袍早已经叫人熨烫好熏过香,又备好成套的官帽缂带皂靴,季绾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梳洗。
    柳氏看到朝服加身的季绾,英姿勃发、气宇轩昂,照比朝堂之上那些大腹便便的老头子们,多了不知多少书卷儒雅气,很是满意。
    季绾用过早膳,柳氏又亲自将季绾送到门口,眼看着她在晨光之中登上马车走了很远,才依依不舍回房。
    及至皇宫朱雀门,早已有各家官员在此等候,他们三五成群地站在一起窃窃私语着。
    季绾低调地站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不经意看见周沐白一言不发站在为首的位置,看到季绾冷冷瞥了一眼,便转向别处。
    季绾深吸一口气,千万别惹这个杀神就好,三个月,她一定可以留下的。
    宫门吱呀作响,缓缓而开,百官们自动站成两排,文官、武官各一排。
    季绾是新晋的七品翰林馔修,在所有官员中是最末等的,站在了末后,跟着长长的队伍,踏着熹微的晨光朝太和殿走去。
    太和殿上。
    众人对晋帝叩首后,开始今日议政。
    有各部门官员上表了日常政务,晋帝看过十分满意,又问是否还有政务要表。
    周沐白上前道:“启禀圣上,臣有本奏。”
    众臣私议止住,纷纷看向周沐白。
    只见周沐白跪在殿前,伸手将奏章举过头顶,一脸冷峻严肃:“臣弹劾,户部尚书,袁放,他卖官鬻爵,强占田地,欺压百姓,玩忽职守,私吞官银导致三省受灾,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更串通朝廷内外将欲遮掩其暴行,还请圣上明察。”
    此言一出,太和殿内像是炸了锅,百官纷纷私议不断,户部尚书贪污?怎么可能?
    满朝文武谁不知道袁大人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他节俭到连自己房屋毁损都不肯修葺,又经常乐善好施,施粥给穷苦百姓。
    怎么会成为一个卖官鬻爵,欺压百姓的贪官?
    季绾垂首站在队伍中,大气都不敢出,好家伙,这第一日上朝,就赶上...
    周沐白收拾贪官?
    第5章 入职
    众臣私议,听说去年袁放老母在老家重病垂危,袁放当时在任上巡查,离家不过数里,愣是没有回去见最后一面。
    晋帝蹙眉,叫人收了周沐白的奏章,放在手中查看,他抬头瞥了一眼袁放,沉声问:“袁尚书,你有何见解。”
    只见袁放不慌不忙从队列中走出叩首,仔细瞧去都能看到他官服上打的补丁,众官实在难以相信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是一个贪官?
    袁放平静说道,“启禀圣上,臣以为此事,自有公道人心判断,臣相信圣上英明绝不会诬陷一个好官,也不会放过一个污吏,首辅如今弹劾微臣,怕也因臣在民间声望过高,招摇了些,臣日后定会好好躬身自省。”
    众官见袁放谦逊模样,又不辩驳,知晓其为官作风同僚纷纷上前。
    “圣上,臣以为,袁尚书从来都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还请圣上公正。”
    “臣以为,袁大人在地方任上政绩斐然,建树颇丰,又怎会玩忽职守。”
    “是啊,袁大人不会贪墨。”
    “袁大人是好官啊。”
    “臣附议。”
    “臣附议。”
    众臣纷纷出列,为袁放辩驳。
    周沐白一言不发地站在原地,他眼神刚毅,不发一语。
    晋帝一时间被吵得头脑嗡鸣,他轻咳一声,满朝瞬间安静下来。
    晋帝转向次辅,“陈爱卿,你此时乃你所属职责,应该如何处置是好?”
    次辅兼吏部尚书陈千山上前道,“臣以为,此事应当派人查明证据,待事实清楚再按律法处置,若查证不属实,首辅系诬告,也当按律法处置。”
    晋帝思忖一下看向周沐白,“周卿,你弹劾袁尚书,可有事实证据。”
    周沐白拱手厉声道:“臣,有。”
    他的眼像是结了三尺霜寒,冷声道:“其一,袁放自从被调入京都户部五年之内,从户部侍郎擢升户部尚书期间,贪墨共计三十五万七千八百二十六两白银,这其中包括这些年赈灾的灾银,军中的抚恤等,账本在此,还请圣上查阅,另有一批赃银去向不明。”
    此时有小太监从殿外抬来一口箱子,呈到殿前。
    袁放看着那一箱账本讶然,这些账本他明明叫人销毁,怎能出现在这?
    周沐白接着说道:“袁放为隐匿赃款,分别将赃银存入各地票号当中,这是票据还请圣上过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