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一向盲目崇拜宋青远的江铎,在见到送来的纸时,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没想到这向来金贵的纸,竟然真让他们殿下做出来了,而且质量还如此地好。
宋青远也没理会众人的震惊,因为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尽力将纸变白。
漂白剂肯定是肯定不考虑的。
在这个时代造氯?
对不起,这种事他只敢在枕着鹅绒枕做白日梦时想想。
宋青远茶饭不思盯了一个下午桌上的纸,终于在日落时有了思路。若是在纸的表面敷上石灰、陶土等白色的矿物粉末,再进行研磨,也许可行。
石灰石在修建府中的围墙时还剩了不少,宋青远让江铎取了一些研磨成粉,小心翼翼地铺在纸上。
研磨的工具他也懒得再找,拿起桌上象牙制成的镇纸就开始抛磨。
江铎看着那块被用来磨纸的牙雕,心疼得直抽气。
可能是象牙确实好用,半小时的打磨不仅解决了纸张发黄的问题,而且弥补了因为滑石粉添加,纸张稍厚的缺陷,纸表面也更加光滑密实,不易渗墨。
确定了此法可行后,江铎就带着人,用了三四日的时间将剩余的纸张也研磨平整。
当然,用的是普通的石头。
不过三日,所有的纸都烘干打磨好,送到了宋青远眼前。
作者有话说:
造纸进展过半
第9章
这次造出的纸不多,一是因为匠人们都是新手,在造纸的过程中有不少损耗,二来是他也不确定能否成功,再加上会京有无数的眼睛在盯着他,他不好大张旗鼓地操办此事。
因此只让人送了三分之一的原料到府上。
庄上还剩下了许多原料,毕竟宋青远当初宋青远将一应设备搬到西院只是为了研究造纸技术,并不打算真的将王府改造成造纸厂。确定了造纸流程后,他就将已经掌握每道工艺技术的佃农送回庄子,继续生产。
造好纸后,距离结实透亮的窗户就只剩了刷桐油这最后一道工序,这一步宋青远不打算在家做,而是叫了农庄的一个管事,吩咐他伪造成从南诏做船而来的商贩,在东市盘下一个铺面,雇人刷好桐油后摆在铺中售卖。
庄子里的两位管事,其中一个姓钱,是原本就在庄子里的,已经上了年纪。宋青远安排他继续做管事,基本上是给他养老。
而他家中亲戚的身份还被宋青远借走,在会京置办了不少产业。另一位叫刘思的管事则是当初随着他一起来了会京的仆役,踏实能干,被宋青远指派去庄上负责一应事务。
这段日子的东市可是格外的热闹。
东市紧挨着皇宫和达官显贵们的住处,做的本是皇室贵族、世族高官那一类富贵人家的生意。但最近一月,先是来了许多北地容貌,汉话也不是很好,但出手格外大方的客人,买了他们许多珍奇玩意儿。
这几天又新开了一个铺子,在东市最大的酒楼玲珑阁旁边,卖的是他们从没见过的新鲜玩意儿,叫什么「桐油纸」。
那东西据说是用纸制成的,但是和读书人写字画画用的纸不一样,那东西不但不能写字,而且价钱比平常的纸便宜许多嘞!
有不少好奇是什么东西的人跑去看,果然,那桐油纸和他们见过的任何一种纸都不一样,摸起来滑溜溜的,放在阳光底下,还能透光。
桐油纸在这个时代是人们都没见过的新鲜东西,大多都心存疑虑,好奇围观的人居多,但真正购买的人寥寥无几。
不过,围观的百姓很快就看到燕王三王子府上的管事,买了一捆回去,据说买来糊窗户用。
桐油纸很快被装在了府中的各个窗户上。
而知道此事的人仔细一琢磨,不由感叹道:这还真是妙用!
那桐油透光不说,水倒在上面也泡不烂。纸看起来也颇为结实,只要不是大风,也不会被吹烂,用来糊窗真是再好不过了。
结实又便宜的桐油纸很快就在市面上流行起来,不过购买的大多是些酒肆饭馆,那些平日里需要光照,但是又用不起丝绸的地方。
普通百姓愿意购买的不多。毕竟这桐油纸虽说便宜,但穷苦百姓维持温饱尚且困难,又哪来的余钱做窗户。
据铺子里的掌柜说,前些日子在东市出手阔绰的漠北人,都买了好几捆回去。
他们在南周待不过三月,也不知道买了回去干嘛。宋青远有些疑惑。
殿下,府上的窗子已经全部按您吩咐的换上桐油纸了。
正当宋青远对着地上的窗影发呆之际,门口传来了江铎轻快的脚步声,他放下手中的玉雕把件,看向来人。
江铎冲他行了个礼,喜气洋洋地说道:那桐油纸还真是厉害,换上之后,家里都亮堂堂的。
宋青远看着透过窗户打在室内的光线,一时间也颇为感慨。
来了会京之后,他几乎事事受挫,一言一行都不得不小心翼翼。他几乎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不过是困在这四四方方的会京城中,像只被剪了羽关在笼子里的鸟,一日又一日的蹉跎时间。
虽然经常自我安慰,告诉自己做个混吃等死的闲人也没什么不好,但内心总还是会隐隐生出些许不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