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西凉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可有张温的大军在那里压阵,韩遂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这也算是功劳一件了。到了公元186年春天,汉灵帝就派人到长安封张温为太尉,让他位列三公,因为历来的三公都是在朝廷里任职的,张温这样在外地的,还是独一份,所以到了当年的冬天,太尉张温就被召回京城。
等张温走了以后,西凉那块又乱了,不过首先是内乱。韩遂杀了边章和北宫伯玉,然后就带兵进攻陇西。陇西太守李相如一看对方来势汹汹,也就没做抵抗,转身就投降了韩遂,还和他合兵一处共同攻打凉州。结果凉州刺使耿鄙被杀,他手下的司马马腾就带兵投靠了韩遂。同时还有汉阳的王国,他自称合众将军,也带兵起义和韩遂成了一伙。
现在人数更多了,分支也更复杂了,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叛军们就重新推选新首领。这次王国被推举了上去,王国也不客气,他就带着全部的人马,重新入侵三辅地区。到了公元188年,王国这一伙已经玩的很大了,在尝到多次好处之后,他们又发兵包围了陈仓。
这回汉灵帝又紧张了,可想来想去,之前打仗最好的还是皇甫嵩,就重新任命他为左将军,又封董卓为前将军辅佐皇甫嵩,二人各领两万人马前去救援。虽然这次董卓还是作为助手,可他的心态已经有点不一样了,上次他跟着张温出征,大家都吃了败仗,只有他巧用计谋没有折损人马,还得到了朝廷的嘉奖,所以那时候董卓就有点得意忘形。
有一次张温有事召见董卓,可董卓很不以为然,就没有及时赶到,到了以后又对张温是出言不逊。当时参军孙坚很看不惯董卓,他就劝张温干脆杀掉董卓算了,张温摇了摇头说,董卓现在已经有名声了,我们还要靠他往西进军的。孙坚告诉张温,您作为朝廷指定的军队统帅,率领大军威震天下,麾下有本事的人多得是,干嘛非要依靠董卓啊?我听说古代的名将,为了整顿军纪,都是要杀人立威的,现在董卓犯错在先,这个时候不杀他,不但您的威严会受损,以后也会有麻烦的。可张温还是没有听从孙坚的话,这就让董卓更加得意了。
所以这次出征的时候,董卓就主动向皇甫嵩要求,应该急行军去救陈仓,而且他还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聪明人做事不该放过好机会,勇敢的人做事情不会迟疑,现在陈仓被围,我们快速去救援的话,城就能保住,要是去晚一点,那城就会被攻破,陈仓城能否保存住,就看我们怎么做了。
这要是按我们看的话,董卓说的还是有道理的,可皇甫嵩却不赞同。他告诉董卓,你说的不对,所谓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打仗,要先做出一副我打不赢你样子,然后等待敌人露出破绽,那个时候敌人对我们防备不足,而我们已经抓住了他的弱点,再出兵攻击的话,就可以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占据绝对优势的一方,就好像站在九天之上总览全局,处于劣势的一方,就好像被困在九地之下处处被动,陈仓陈虽然小,可那里的防范措施做的非常好,守城的将士绝对不是处在九地之下的位置,那王国的军队虽然强,可面对陈仓的防守,他们没有占据九天之上的优势,如果没有九天之上的优势,他们的进攻就会严重受损,转而就会陷入九地之下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王国的军队就会陷入被动,陈仓也可保无忧,等到那个时候,我再发动兵力去营救,就可以大获全胜,干嘛要这个时候去救!
这董卓听完之后很是不服气,可不服归不服,毕竟皇甫嵩是主帅,也只好听人家的。就这么从冬天到春天,西凉军足足在陈仓城下围了八十多天,可无奈陈仓城足够坚固,再加上城里不缺吃喝,西凉军非但没有进展,还把自己搞的是筋疲力尽。王国、韩遂和马腾他们一商量,再这样折腾下去也不是个事,干脆我们撤军回去得了。
可撤军也没有那么容易,皇甫嵩一直在打探他们的动向,听说西凉军要撤退,皇甫嵩就下令全速进军,要去追击叛军。这时候董卓又出来了,将军,这个时候去追击不合适吧,兵法上说,被打败的敌人不要追赶,撤退的敌人,也不能过分的逼迫。现在我们去追击西凉军,是逼迫撤退的部队,是追击被打败的敌人,那被围困的野兽是会挣扎啊,急眼的蜜蜂都是会蜇人的,何况他们是那么多人手的部队了。
皇甫嵩看了看董卓叹了口气,董将军,之前我不进攻西凉军,是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气势强,我是为了躲避他们的锐气。现在进攻他们,是因为他们已经气势衰退,不会对我们造成威胁了。现在我们要进攻的,是疲惫不堪的敌人,不是撤退的部队,西凉军打不下陈仓,现在已经准备逃走了,他们已经没有多少斗志了。我这个时候用气势足的军队,去进攻溃乱的敌人,这跟追击穷途末路的敌人,是两回事。这样吧,我带领人马去追击西凉军,你带着一部分人殿后好了。。
要说这皇甫嵩就是厉害,汉军在他的带领之下,把西凉军狠狠的打了几顿,一万多叛军被杀。吃了这么大的亏,韩遂他们是恼羞成怒,就把王国的统帅给撤了,然后逼迫阎忠做他们的新领袖。这阎忠就是当年劝皇甫嵩单干的那位,他对西凉叛军是历来没有好感,现在居然胁迫他当叛军头头,他一气之下就生病死掉。
从那以后,西凉军内部也就不和谐了,韩遂他们就开始了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这聚集起来的叛军,也就渐渐瓦解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