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是怎么看出来的?
“可……”
上天之子真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
“孤意已决,无需多言,再遣近卫百名,随飞大夫前往北海,必能破贼。”
子受的算盘打得很好,百名近卫自然是从经过特训的三百名近卫里面挑选。
虽然心态方面还有些欠缺,但霸王步已经学了个八成,这嚣张派头去交接大军,不打起来都算好的。
而后群臣虽有异议,但并没有继续纠结。
这个年代,算命的挺吃香,更不用说,在封神的世界观中,真的存在紫气、仙人这些东西。
可惜啊,应该再整个扯一点的理由,让群臣继续反驳才对。
不过子受也不担心,他已经把脸伸出来等着挨骂了。
……
一时无话。
言官呢?
在女娲宫的时候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没事,现在都一天了,还不开骂?
得提醒他们一下。
子受道:“孤因女娲宫进香,偶见其容貌丽,绝世无双,题诗一首,卿等怎么看?”
原来是这事儿。
丞相商容当仁不让,再度出列,一顿吹捧,其他臣子也不甘示弱,接连一阵乱吹。
什么“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所体现的反战思想。
什么木兰如果上战场不仅是向帝王尽忠,更是替父亲尽忠,是忠孝两全的人物,臣子楷模。
子受听得心烦意乱。
这时谏大夫费仲眼睛一转,他发现子受似有不满,心里想着,难道大王觉得我们还没体会到这首诗的深意?
思来想去,眼前一亮,立即出列道:“大王圣明!”
子受记的很深刻,纣王手底下最大的奸臣就两个,一个费仲,一个尤浑,你费仲一上来就是一句我最不想听到的大王圣明?
等等……
子受越来越觉得不妙,奸臣会什么忠言直谏?
拍马屁才是他们擅长的吧?
“高宗英明神武,励精图治……”
子受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高宗是谁,随着费仲马屁越拍越大,拍出一个大盛世,才明白过来,高宗是开创“武丁盛世”的商高宗武丁。
不过费仲不是主要在说武丁多么牛逼,而是在说他老婆妇好。
听到妇好,子受就知道自己凉了半截。
他完全忽视了虽然商朝是古代,但商朝时继承自上古母系社会,妇女的地位并不像日后那么低。
武丁的王后妇好就是女性代表。
妇好不仅是往后,还是将军,领兵百战百胜。
强到什么地步?
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提到妇好的超过了200片,在她死后,每当商朝战事又起,商王都会率领文武百官祭祀妇好,并占卜胜负。
子受努力翻检脑海内的记忆,闻太师出征前,也他妈祭祀过妇好。
说妇好就是大商朝的女战神也不为过,木兰辞简直就是量身定做,谁敢提不满?
不仅如此,妇好在后世的地位更高。
古印欧人食物来源匮乏,只好到处迁徙,征服了许多民族,比如印度,有一只来到了大商,这时妇好站了出来,带领军队同古印欧人的一战,把这帮入侵者赶了出去。
妇好保护了商朝,保留了初生的中华文明的火种,使华夏文化得以传承到今天。
当然,这些子受都不知道,不然他真不敢在商朝题写木兰辞,这几乎是战时最伟大的赞歌。
不说几欲瘫倒的子受,群臣又是拜倒在地一阵山呼。
费仲得意洋洋,小胡子要翘到天上去了,果然最懂纣王的只有我。
得了费仲的提醒,群臣才明白,那仅仅是题的一首诗吗?
不是。
联系起刚才纣王换帅的举措,这分明是对平叛的寄托。
一首诗胜过千万次祭祀!
不仅以诗歌颂先人,表达美好祝愿的同时更是节约了大量用于祭祀钱物,这其中深意,怎能不让人拜服?
现在,本来还对子受看面相点将而有异议的群臣,已经不再多想。
大王圣明到这种地步,飞廉大夫一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闪光点。
服。
子受也没招了。
想来想去,他发现了一个盲点。
宫里没宫女,也没宦官。
猛然醒悟过来。
昏君要贪图享受,后宫三千佳丽,自己这虽然还一个都没宠幸,但数量要做足。
面子工程,妃子越多越能体现个人能力,越能体现昏庸水平。
子受立即挺直身板,大言不惭道:“孤观东西宫冷清,而孤乃万乘之尊,富有四海,德配尧舜,天下之所有,皆孤之所有,今欲传一旨,颁行四路诸侯,每一镇选美女百名,以充王庭,天下绝色,尽入王选。”
群臣一时没反映过来。
这落差也太大了。
前一句还在讨论军事褒赞先人,下一句开口就是选妃?
商容更是又皱起了眉头,也难怪他皱纹多。
子受心满意足,就是要这个反应!
山呼来山呼去的,一言不合就拜倒在地,这都算什么事啊!
子受不给臣子反应的机会,立即道:“即传孤王旨意,颁行四镇诸侯,与孤每一镇地方,拣选良家美女百名,不论富贵贫贱,只以容貌端庄,性情和婉,礼度闲淑,举大方,以充后宫役使。”
……
第5章 细思极恐
子受传旨完毕,商容又出来蹦跶,满脸愁容丝毫不见之前的喜色:“老臣商容启奏大王!君有道,止则万民乐业,不令而从,况陛下后宫美女,不下千人,嫔御而上,又有后妃,今欲选美女,恐民失望!”
劝谏的人,还真不少。
有说水灾旱灾太多,君王好女色,实为不智。
又说贪得一时之乐,好不容易得来的天下太平又会回归混沌。
大臣们一一出列劝谏,子受看得分明,不表态的也就三三两两那么几个,费仲、尤浑两个谏大夫还是里头官职最高的,至于那些武将可能都是粗人,说话的不多。
我堂堂大商朝,人才众多,翻来覆去怎就只有这么几个奸佞?
商容在群众劝谏后,最后俯首道:“老臣待罪首相位列朝纲,侍君三世,不得不启大王!”
“今北海干戈未息,正宜修其德,爱其民,惜其财费,重其政令,虽尧舜不过如是,又何必区区选侍,然后为乐哉?臣愚不识忌讳,望祈容纳!”
商容找了个好理由,正逢北海平叛,劳民伤财,怎么又好意思选秀呢?
子受还真没办法反驳,昏君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手底下一个个忠臣眼睛瞪的比铜铃还大,就盯着你的一言一行,啥政策都通行不下去。
别人当昏君,都是有一定积累,起初也没那么昏庸,得靠一点点掌握权势,一点点提拔奸人,才能够成功。
子受自己想当昏君,可这满朝文武没几个想当奸佞啊!
上下不一心,成不了事。
只能多来几次像刚才临阵换帅的举措,竖立起自己的昏庸形象,渐渐提拔费仲这样爱拍马屁对君王言听计从的奸臣,才能光明正大的当一个昏君。
朝中忠臣太多,实在不方便发挥。
子受内心叹了口气,只得暂时作罢,等飞大夫挂帅,北海兵败,找个由头把这些忠臣都送前线去。
不对,好像不行,忠臣里不乏能臣,万一真给平叛成功了怎么办?
还是得好好想想怎么处理。
这时候子受发现有些不对劲了,自己堂堂一个帝王,怎么话语权这么低呢?感觉……颇受掣肘。
想了半天没想明白,先退朝算了。
……
丞相府。
商容一身冷汗。
商朝与其他王朝不同,帝王继位,一直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两种制度配合使用,哥哥传给弟弟,弟弟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儿子的弟弟,如果不发生意外,就会这样一直传下去。
从上几代看,武丁传给儿子祖庚,祖庚传给弟弟祖甲,祖甲传给儿子禀辛,禀辛传给弟弟庚丁,庚丁传给儿子武乙,武乙猝死,儿子太丁继位,太丁传给儿子帝乙,帝乙传给儿子帝辛,帝辛就是纣王子受,但这里,有一个问题。
子受是帝乙的第三个儿子,他上面有叔叔箕子,还有大哥子启,两人都是闻名天下的大贤,按照传位制度,无论“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都轮不到子受继位,可他还是成为了纣王。
这其中,就有商容、梅伯、赵启这一干老臣大力推荐的因素。
这几人,商容此前是掌管礼乐的大臣,梅伯是太丁的弟弟,算起来还是纣王的叔爷爷,三朝司徒,老臣们能量极大,加上子启出生时老妈还不是王后,不属于嫡子,子受就这么登基了。